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张敏婷
头痛、焦虑、心烦……我们通常将这些不适感视为需要消除、避免的事情。然而,有一种特殊的不适,非但不是危机的警报,反而是成长的契机,这便是“积极不适”。
心理学上,积极不适是指在追求有意义的目标、实现个人成长或突破现有能力边界时,所必然产生的一种暂时的、有建设性的心理或生理紧张感。比如,当你学习一门新语言或接受一项超出舒适区的任务时,那种头脑发涨、稍感焦虑却跃跃欲试的状态;当你阅读一本艰深的书籍,或与他人的观点激烈碰撞,内心感到困惑却又隐约觉得触及了新知识时;当你决定早起锻炼、健康饮食或开始冥想,最初几天身体和意志力的“抗争感”与“陌生感”;当你鼓起勇气向他人展现脆弱以寻求更深联结时,内心的忐忑与紧张。这些都是积极不适,虽会心率轻微加快、有一定的自我怀疑,但同时混杂着兴奋与好奇。
也就是说,不是所有“不舒服”都是消极的,积极的不适感有四大益处。一是重塑大脑。积极不适感正是大脑在应对新挑战时,被迫建立新神经连接的表现。每一次感到“有点烧脑”,都是你的大脑在重塑和升级。二是历练心性。主动经历一定量不适,如同为免疫系统注入微量病毒,能有效提升我们应对未来更大压力和不确定性的心理免疫力。三是突破瓶颈。卓越与平庸的分水岭,往往就在于能否耐受更高水平的不适。运动员通过耐受肌肉酸痛变得更强,专业人士通过挑战复杂项目变得资深。四是构建自信。每一次成功度过积极不适区,都是一次对自我能力的确认。这种“我做到了”的成就感,会积累成深厚的自信,激励你迎接下一个挑战。
即便有这么多好处,一般人面对不舒服、费劲的感觉时,首先想的还是放弃或逃避。但为了保留积极不适的促进作用,可有意识地通过一些策略,化不适为前进动力。
精准辨识,给不适“贴标签”。当不适感来袭,先暂停,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挑战对我有长远意义吗”“度过它,我能获得成长吗”“这种不适是在我可控、可承受的范围内吗”。如果答案都是“是”,那么它很大概率是“积极不适”。给它贴上“成长信号”的标签,能瞬间改变你的认知,从“我要受苦了”转变为“我正在进步”。
分解目标,掌控不适剂量。将大挑战分解为一系列小步骤。跑5公里令人生畏,但“先穿上跑鞋下楼”则容易得多。每完成一个小步,都给予自己积极反馈。这种“微成功”能持续提供动力,避免被巨大的不适感淹没,让人停留在“学习区”而非跳到“恐慌区”。
聚焦过程而非结果。如果总想着“我必须完美演讲”,压力会剧增。但若将目标定为“今天尝试与观众进行3次眼神交流”,注意力就转移到了可控的过程上。积极不适关乎努力本身,享受这个探索和尝试的过程,结果反而会不期而至。
进行认知重评,重构叙事。将内心的独白从“我好紧张,我不行”转变为“我感到兴奋,我的身体正在为重要的事情做准备”。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单纯的认知改变就能影响生理反应。将不适解读为“激情”而非“恐惧”,能调动你的最佳状态。
建立“恢复—反思”机制。积极不适不是没苦硬吃。挑战之后,必须有意识地安排恢复期,让身心整合所学。更重要的是,在恢复后反思:“我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什么?我的能力有了哪些细微的提升?”这种反思能将短暂的体验固化为永久的成长。▲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