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高血压住院者越来越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副主任医师  杨  赓  □住院医师  冯  龙

很多人认为,高血压是“吃药就能控制的小毛病”。但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因高血压而住院的患者正显著攀升。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共收治高血压住院患者达185.4万人次,比2022年增长42.3%。

前不久,我院接诊了一名因高血压而住院的患者。58岁的王先生此前已确诊高血压,但由于没有患病症状,自认为“无需治疗”。近日,他总觉得头晕、胸闷,在一次爬楼梯后,突然眼前发黑、心跳加速,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经检查发现,他的血压高达200/110毫米汞柱,心脏超声提示左心室肥厚,确诊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医生立即给予降压、改善心功能治疗,王先生在住院7天、病情稳定后出院。

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虽然初期常常不引发明显症状,但长期血压高会导致严重损害,包括损伤心脏,导致心肌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危害大脑,增加脑梗死、脑出血风险;损害肾脏,引发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破坏血管,加速动脉硬化,诱发主动脉夹层。生活中,当血压持续在140/90毫米汞柱及以上,或者伴有头晕、胸闷、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必须及时就医。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高血压住院患者平均58.6岁,女性占54.5%,中位住院时长6天。这些数据与临床观察高度一致,反映出高血压发病年轻化、女性患病比例上升,以及住院主要用于并发症评估和综合管理的现状。《报告》称,靶器官损伤中,高血压性心脏病占比最高,达13.9%。这是心脏长期对抗高压负荷的直接结果,通过超声心动图易于检出。《报告》还显示,合并疾病中,血脂异常(27.1%)和糖尿病(20.8%)居前两位,这主要因为两者和高血压一起同属代谢综合征,有共同病理基础——胰岛素抵抗,且相互协同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显著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临床上相关筛查也更受重视。

近些年,高血压住院患者之所以激增,一是因为随着继发性高血压筛查手段增强,由肾血管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睡眠呼吸暂停等引起的高血压,更多地被发现并规律诊疗。二是,国际上已有多个权威指南将高血压诊断阈值下调至130/80毫米汞柱。我国目前尚未正式采纳这一标准,但许多血压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上的“正常高值”人群被纳入重点监测和管理范围,一旦出现靶器官损害迹象或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可能被建议住院进行全面评估和强化治疗,直接推高住院人数。三是基层筛查能力不断增强。数据显示,二级医院高血压住院患者收治量增长35.4%,说明基层医疗机构对高血压的识别和收治能力提升,让更多患者得以及时干预。

《报告》中所列出的数据,突显了高血压常伴多病共存、多系统受损的特点,提示防控需从单一降压转向综合管理多重危险因素。生活中,建议做好血压监测,可在家中自备血压计,每天测2次,晨起和睡前为佳。合理饮食,遵循低盐、低脂原则,多吃蔬菜、全谷物,少吃腌制食品,戒烟限酒。平时应规律运动,每周5次、每次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建议将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控制在18.5~23.9,男性腰围低于90厘米、女性低于85厘米。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停药或换药,定期复诊以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