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体坛健将的抗衰心得

受访专家: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康  琳□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康复学系教授  王 琳

本报特约记者  司浩宇

编者的话:抗衰老不仅是普通人的必修课,体魄强健的运动高手也不例外。近日,美国《国家地理》刊登了四位传奇运动员退役后的养生之道。本期,我们邀请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康琳、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康复学系教授王琳进行解读。

“体操女王”纳迪娅·科马内奇:不再追求难度而是平衡

纳迪娅·科马内奇出生于1961年,今年64岁。1976年,年仅14岁的科马内奇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表现惊人,成为奥运体操史上第一个获得满分10分的选手。在这届奥运会上,她总共获得7个满分,斩获5枚奥运奖牌。她以干净利落的动作、精准的平衡与艺术化的表现征服了全世界,也奠定了“体操女王”的地位。

退役后,科马内奇一度远离体操。那时的她以为,健康靠的是天赋与基因,所以很少运动。直到一次与朋友踢球时呼吸困难、心跳急促,她才意识到“是身体在提醒我,该重新开始了。”这次经历让她重拾训练,“我不再追求难度,而是追求平衡。”如今,无论身在何处,她每天都会抽出40分钟运动,以拉伸为主,如果想念体操,她会在平衡木上做些简单动作。

康琳表示:“这种方式值得借鉴,对老人来说,低冲击运动能有效保护关节,维持肌肉协调与核心稳定。”她心态的转变也非常可贵,竞技时追求突破极限,老去后学会倾听身体,这种从对抗到合作的心态,是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对延缓神经退化尤为关键。

王琳建议,普通老人可采取分段运动法,将40分钟拆分为4个10分钟,安排在晨起、午休、傍晚、睡前;运动前热身5分钟;可模仿科马内奇的训练,在家尝试“直线走”“单脚站立”“椅旁扶立平衡”等动作;用八段锦、伸展操等替代体操动作,增强灵活性与肌肉控制力。

“女子乔丹”谢丽尔·米勒:运动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谢丽尔·米勒出生于1964年,今年61岁。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女篮赛场上,米勒是个无法绕开的名字。她率领南加州大学女篮连续两次夺得美国大学联盟锦标赛(NCAA)总冠军,代表美国队出战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并赢得金牌,被誉为“女子乔丹”。

长期高强度训练让米勒的膝关节早早出现问题。27岁那年,她因严重的骨刺与慢性炎症被迫退役。此后,她几乎无法久站,走20分钟就要回家冰敷。“那时候我害怕运动,疼痛让我和球场渐行渐远。”直到2024年春天,她终于完成双膝置换手术,手术后,她重新找回了运动的热情。“我感觉自己又有了第二次生命。”她重新规划作息:凌晨4点起床,出门走路或慢跑,感受空气流动和肌肉复苏的喜悦。“我现在运动不是为了比赛,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王琳指出,“重建性运动”对关节健康至关重要,术后恢复早期应以轻柔活动为主,哪怕只是踝泵运动,都能促进循环、减少血栓风险。等状态稳定后,再过渡到肌力与功能训练。康琳认为,渐进性训练原则是老人或术后人群最需要遵循的。尤其推荐低冲击、间歇式运动,能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强化支撑肌群,预防骨质流失。

建议老年术后人群坚持“三步走”:初期(前3个月)以步行等关节恢复性活动为主;中期加入弹力带训练;后期可以配合太极拳、伸展操。膝关节不适者,可用游泳替代跑步,避免冲击。普通老年群体也要重视力量训练,肌肉不仅决定体力,更影响代谢与免疫,保持肌肉就是保住年轻,建议每周至少练习2次,每次15~20分钟,重点锻炼大腿与核心肌群。

“飞人中的飞人”卡尔·刘易斯:目标让我每天都有奔头

卡尔·刘易斯出生于1961年,被誉为“飞人中的飞人”。他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田径赛场上横扫世界——获得9枚奥运金牌、8次世锦赛冠军,是速度与力量的象征。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他甚至包揽了100米、200米、4×100米接力和跳远4项金牌。退役后,他回到母校休斯敦大学担任田径教练,继续传承自己的运动心得。

刘易斯坦言,真正的挑战从退役后才开始。“40岁没什么,50岁也还好,但60岁那年,一切都不同了。”他笑着说,体重容易增加、睡眠变浅、肌肉紧绷、恢复变慢——这些都是衰老的信号。于是,他不断为自己设定“挑战目标”:60岁卧推136公斤、63岁学劈叉、65岁骑行105公里。“我想活到100岁。”他说,“目标让我每天都有奔头。”刘易斯并不把衰老看作失败,而是将其视为“新的训练课题”。“我不是超人,只是一个努力让自己动起来的普通人。” 如今,刘易斯每天坚持力量训练与有氧运动结合:早晨举重或核心训练,下午快走或骑行,每周进行一次柔韧训练。他仍保持教练的作息节律,坚持早睡、控制体重、限制糖分摄入。

王琳表示,刘易斯的运动方式属于“目标驱动型抗衰模式”,是极佳的身心结合运动。目标导向能激活神经系统、刺激多巴胺分泌,增强坚持动力,同时对心肺、肌肉、代谢系统形成正向刺激。康琳指出,“设定目标”是老人防止运动半途而废的关键机制。有明确目标的人运动依从性更高。挑战目标不一定要大,只要做到持续、量化、正向即可。

专家们建议,普通老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小挑战”,如一个月走满10万步,或连续4周坚持早起运动;其次,将目标量化,比如每次步行5公里、核心训练5组;节奏要可持续,循序渐进,避免突击式锻炼,以免造成肌肉拉伤;还可通过运动手环等记录数据,完成后适度奖励自己。

橄榄球冠军杰瑞·莱斯:老去不是问题停下来才是

杰瑞·莱斯出生于1962年,如今已63岁。在美式橄榄球的世界里,他是“不可复制的传奇”。莱斯在20个赛季创造了1549次接球、208次达阵(得分方式)的惊人纪录,三度夺得“超级碗”(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年度冠军赛)冠军。退役后,他依旧保持惊人的身体状态,体重甚至回到了巅峰时期的标准。

莱斯从未停止过训练。“我不是最快的,也不是最有天赋的,但我努力得更久。”他笑着说。日复一日的运动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甚至自称:“如果哪天不出汗,我会觉得白过了。”莱斯并不害怕变老,他认为“老去不是问题,停下来才是”,当一个人仍有计划、仍在行动,就永远不会真正老去。他强调“节奏”的意义——规律运动、规律作息、规律饮食,这三者构成了他延缓衰老的“自律三角”。以晨练为例,他每次会在固定时间运动1小时,通过力量训练保持肌肉量,用核心练习维持平衡与姿势控制,常晨跑与骑行强化心肺功能。

康琳认为,节律感是身体最好的抗衰调节器,莱斯就是很好的代表。很多人抗衰失败不是因为身体弱,而是因为缺乏规律。将运动时间固定下来,能强化生物钟、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使血压、血糖、体温等生理指标更加稳定,身体会形成一种节律记忆,能使睡眠质量提升、代谢能力增强,整个人会显得更有精神。

王琳建议,老年群体每天选择固定时段,如早7点或晚6点,养成规律运动习惯;搭配运动种类,每周2~3次力量训练、3~5次快走或慢跑,保持适度负荷,运动后应微微出汗。平衡训练和柔韧训练可以在每次训练后进行,每次30分钟左右为宜。同时注意饮食与休息,帮助身体更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