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运动习惯也会言传身教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解剖学教研室研究生  王兆衡  □副教授  刘  永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行为会深刻影响孩子未来的身体健康。近期的两项新研究进一步证实,父母在孩子运动习惯的养成中,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

我国《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英文)》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调查了182名6~17岁青少年及其父母的日常行为。结果显示,在运动不足的父母中,父母各自的久坐时间与孩子的久坐时间存在显著关联。而积极运动的父母(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则没有相关关联。这表明,不爱运动的父母,孩子往往也习惯久坐;父母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孩子通常也会效仿,有助于打破久坐行为的代际传递。

另一项研究则强调了童年运动习惯形成的重要性。美国佐治亚大学研究团队在德国《欧洲儿科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显示,童年时期的行为模式,关乎成年后的肌肉力量与心血管健康。研究纳入了1147名儿童,最初的平均年龄为11.27岁。研究人员对其活动能力、敏捷性、耐力、肌肉力量、身体成分追踪4年,结果表明,孩子们的健康习惯模式随着年龄增长往往保持不变,不健康的童年习惯可能影响心血管健康和肥胖。这说明童年是培养运动习惯的黄金期,健康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打破。

在童年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有诸多好处:1.身体更健康。孩子常运动会促进骨骼生长,提高心肺耐力,改善代谢,增强免疫力。2.心理更阳光。运动产生的内啡肽可改善孩子情绪,降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率。3.学习更高效。运动可以增加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速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4.社交更轻松。运动可以成为孩子交朋友的方式,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呢?

运动游戏化。孩子们天性喜欢玩耍,可以把一些运动“游戏化”,不仅可以降低他们的抵触心理,还可以增加运动的乐趣。例如“功夫熊猫拜师”,让学生模仿熊猫做“蹲、撑地、望月”等动作,在趣味中掌握运动要领,同时激发创新意识。

从兴趣出发。每个孩子的兴趣不同,要先带他尝试多样化、多类型的运动,从中找出孩子最感兴趣的,更能让其持之以恒坚持下来。可以先从孩子的性格入手,比如外向者可能对团队运动更感兴趣,内向者可能更喜欢单人项目。

和孩子一起运动。父母不要一味做孩子运动的“监督员”,尽量和孩子一起运动。每天晚饭后与孩子一同散步30分钟、周末骑行等,既能增进亲子感情,又能让孩子感到快乐,更容易养成运动的好习惯。

提供环境。改善家庭环境,在家里增加一些体育器械。让孩子处于运动触手可及的环境中,能更好地激发运动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