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小儿有痰,别着急吃药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王一腾

每当听到孩子喉咙里传来“呼噜呼噜”的痰音,家长们的心总会瞬间揪紧,恨不得立刻喂药,帮他们把痰清理掉。但其实,痰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呼吸道发出的“健康信号”。如果急于用药,不仅可能掩盖真实的病因,还会让孩子承担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风险。

先来看看痰从何而来。痰的本质是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黏膜分泌的黏液。正常情况下,黏液能黏附并清除吸入的灰尘、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等异物,守护呼吸道健康。当呼吸道受到感染或刺激时,黏液分泌会增多、变稠,就形成了我们能听到或看到的“痰”。孩子有痰大概率是以下原因导致的,感染性因素最常见,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呼吸道后,会刺激黏膜,使分泌物增多,痰液可能呈现清稀、白黏、黄绿色等不同状态;鼻后滴漏最易被忽视,若孩子患有鼻炎、鼻窦炎或腺样体肥大,会产生大量鼻涕,这些鼻涕会倒流至咽喉部,引发咳嗽,常被家长误认为是“肺里痰多”;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会让过敏原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分泌物增加,常伴有打喷嚏、流清涕、鼻子痒等症状,痰液多为白色泡沫状;此外,空气干燥、被动吸烟、食用辛辣食物、胃食管反流,甚至小婴儿常见的喉软骨软化,都可能让孩子出现“痰音”,但实际上并无“真痰”。

通常情况下,身体里的痰液会随着呼吸道纤毛摆动,一步一步往外走,最后被咳出体外,因此痰经常和咳嗽相伴。在未明确病因的情况下,擅自给孩子用药可能带来诸多隐患。咳嗽、咳痰是身体的自我防御机制,能帮助排出呼吸道内的异物和病原体。若用强力镇咳药抑制这种反应,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影响医生对真实病因的判断和治疗。并且,儿童的身体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和耐受性远不如成人。滥用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镇咳药或祛痰药,可能引发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伤,甚至过敏等问题。并且,目前的临床研究显示,没有证据证明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可以通过服用祛痰药获益。也就是说,吃不吃祛痰药对疾病的恢复没有影响。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痰液不会对健康造成伤害。但痰液比较黏稠,会让孩子很不舒服,做好以下几件事有助于排痰。一是多喝温水,稀释痰液。多喝水是“天然的祛痰方法”,有助于稀释黏稠的痰液,使其更容易被咳出。对于小婴儿,可适当增加母乳或配方奶的喂养次数,同样能补充水分。二是湿化空气,缓解不适。干燥的空气会让痰液变得更稠,难以咳出;而温湿的空气能有效稀释痰液,减轻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可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三是正确拍背,助力排痰。正确拍背要做到以下几点:握成空心掌,拍时孩子不会疼,而且震感相对明显一些;还不会坐的宝宝,将其竖抱在肩上,让他的下颌超过家长肩膀的高度,能自己坐稳的宝宝,可以坐在家长腿上,再大一点的可以自己趴在床上;利用抖动手腕的力量,而不是整个手臂用力,拍时稍微用点力,不然没效果;遵循从下往上、从两边向中间的顺序,更利于排出痰。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意味着可能存在更严重的健康问题,需立即就医:年龄小于3个月的婴儿出现有痰咳嗽;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如呼吸时鼻孔明显张大、“三凹征”(吸气时锁骨、胸骨、肋间隙凹陷)、呼吸急促或费力;精神状态差,表现为嗜睡、烦躁不安,或拒绝吃奶、喝水;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 38.5℃,发热时间超过3天);嘴唇、脸色发紫或苍白,提示可能存在缺氧;咳嗽时伴有“嘶嘶”的喘息声,或出现犬吠样咳嗽;痰液中带血;一周后,咳嗽、咳痰情况无改善,甚至反而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