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美国精神病学教授轻生引发讨论:心理医生不能自医吗?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病科副主任医师 宋崇升

近日,年仅42岁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教授诺兰·威廉姆斯自杀身亡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发酵,引发网友的震惊和惋惜。有人评论说,心理医生或精神病学家需要内心非常强大才可以做到被负能量包围而不受影响,否则根本受不住,就像这位教授,最后还是不堪重负。研究抑郁症的专家自己也抑郁了,难道真的是能医不自医吗?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根据现有资料,这位对抑郁症治疗做出重大贡献的诺兰教授,更准确的身份定位是位研究者,而不是一线临床医生。尽管他的研究对象是抑郁症患者,但他很可能并不需要直接、长期、深入接触患者。而他开创的治疗方法是一种物理治疗,并非面对面心理治疗,可能不存在接受了大量负能量而想要轻生的情况。但人们关心的问题不无道理。相较普通人,诺兰教授毕竟是业内人士,近水楼台,如果自己得了心理疾病,按理说应该有更多资源可以调用,为什么悲剧还是发生了?还有,虽然他不直接接触患者,但每天想的都是和心理疾病有关的问题,这是否有间接影响?同理,那些在精神专科医院工作的心理健康服务者,是否也存在更大的精神健康风险?作为从业人员,笔者认为,精神心理科医生并非不能自医,也并不比普通人有更大风险。

客观地说,精神科医生和患者接触时间并不长。无论是门诊还是病房,医生在收集完患者的症状信息后,最关心的是如何用药和调整治疗方案,一般不会在患者的负性情绪里卷入过多。和患者互动较为深入的,是医院的心理治疗师,但他们每次治疗时间为50分钟左右,一般不会负能量过载。咨询过程中,治疗师难免要接触患者的消极情绪,需要倾听和共情患者,但同时,专业性让他们能够理性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有个通俗的比喻,就是一只脚在水里,一只脚在岸上。他们像有第三只眼一样,会观察治疗室里发生的一切,既看到患者也看到自己,理性上会提醒自己不要过度卷入,同时也有一些处理负性情绪的方法。此外,治疗师会定期接受督导,督导师会帮助治疗师处理负性情绪,也会评估其过往的心理治疗是否存在过度共情。做到这些,心理治疗师多数不会被患者的负性情绪浸染。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不论是心理治疗师还是精神科医生,他们既能看到患者在疾病急性期的混乱不堪,也能看到患者康复后的勃勃生机,既接受负能量,也收获了正能量。因此,身在其中的他们,可能不会被所谓的负能量同化,反而容易受积极能量感染。

但由于职业属性,很多人会觉得精神心理服务人员理应和“心病”绝缘,一旦有医生或咨询师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轻生,事件就会被放大,让人感觉他们“多数人”能医不自医。可这是一种错觉,不是事实。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本身心理素质不佳或有心理困惑的人,会通过学习、研究精神卫生领域知识,成为相关从业人员。要是规范学习并得到专业训练,这对其本人和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都是有益的。然而,有些人受训经验不足又不自知,他们如果从业,会更容易受到职业损伤,即被来访者的负能量影响。如果还缺少定期督导的专业支持,那他们发生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确实高一些。

事实上,不管是什么人群,为保障心理健康,要关注的始终不是职业特征与疾病的关联性有多大,而是懂得识别心理问题、有意识地积极干预、不耻于就医并及时求助。对于心理疾病,任何人、任何角色都没有“免死金牌”。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维护好心理健康,做好预防。当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对原本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睡眠质量严重下降、食欲骤变、常常感到疲惫无力甚至出现自伤、自杀的念头时,就要高度警惕,这可能是心理疾病发出的信号,一定要及时干预、接受治疗,以免发展到难以挽回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