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专家: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左慧敏
钟财芬 文
马宏亮 绘
深秋至冬春,流感病毒总会悄悄掀起“进攻浪潮”。许多人人注意保暖、裹紧外套,仍难逃鼻塞、发烧的困扰。但也有一些人,即便身处流感高发的人群中,依旧能安稳度过,他们大多提前接种了流感疫苗。
说起疫苗,它并不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很久之前,人类就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法来预防传染性疾病。18世纪,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感染过牛痘的挤奶女工,很少会患上致命的天花。于是他大胆尝试,将牛痘脓液接种到健康人身上,果然让人获得了对抗天花的抵抗力,自此,世界上“第一支疫苗”诞生。
图1:18世纪,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挤奶女工感染牛痘后不会患天花,借此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支疫苗”。
图2:如今“疫苗家族”不断扩大,它们的接种方式不同,但作用机制类似。

图3:疫苗中含有微小病原体或其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接种进入人体,触发“免疫演习”。
图4:首先作出反应的是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系统的“哨兵”,它们能发现不属于人体的“外来者”。
图5:这些免疫细胞会将疫苗中的病原体片段拆解,提取出病原体的“身份标签”(抗原)。
图6:接着,树突状细胞会把抗原信息呈递给免疫系统的“作战指挥官”T细胞。
图7:T细胞会直接摧毁已被感染的细胞,并调动B细胞生成抗体,清除带有相应抗原的病原体。
图8:后续,免疫系统会生成记忆细胞,未来真正的病原体入侵时,可快速防御,避免引发疾病。
图9:接种疫苗能有效守护健康,不过仍应坚持做好日常防护,以构筑更完整的健康防线。
如今,疫苗已成为人类对抗传染病的“主力军”。从出生24小时内接种的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和卡介疫苗(预防结核病),到童年时预防小儿麻痹的脊灰糖丸,再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冠疫苗,都为保护人类健康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们针对的疾病虽然不同,却运用着同一套科学智慧——通过一场精心设计的“免疫预演”,教会人体如何识别和抵御真正的病原体。
不同的疫苗,进入人体的方式各不相同,通常包括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接种、鼻喷接种等,无论哪种方式,最终“目的地”都是体内的免疫系统。疫苗中含有微小病原体或其组成部分,如病毒片段、细菌表面蛋白等,相当于减毒或无害版的病原体,既没了引发疾病的破坏性,又完整保留着病原体独有的“身份标签”。当它们抵达免疫系统的“辖区”,“免疫预演”便正式开始。
免疫细胞发现敌情。首先察觉异常的是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系统“哨兵”。这些身形灵活的免疫细胞,每天在血液和组织间穿梭巡查,一旦发现不属于人体的“外来者”,就会立刻围拢上前,将疫苗中的病原体片段“拆解分析”,并把提取出的“身份标签”(抗原),快速传递给免疫系统的“作战指挥官”——T细胞。
T细胞双向打击。T细胞兵分两路,一部分负责直接摧毁已被感染的细胞,另一部分则调动B细胞,生产出可以专门攻击相应抗原的抗体。这些抗体有着精准的“导航系统”,能牢牢锁定带有特定抗原的病原体,要么直接将病原体“就地正法”,让它失去活动能力;要么在病原体表面“做标记”,引导其他免疫细胞过来将其消灭。
记忆细胞长期驻守。当“演习”结束,大部分参与作战的免疫细胞会完成使命“退役”,体内的抗体水平也会逐渐下降。但身体并不会忘记这场战斗,免疫系统会留下一批记忆细胞(分为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牢牢记住这次“敌人”的所有特征。一旦未来真正的、完整的病原体入侵,记忆细胞会快速“苏醒”,调动免疫系统集中力量进行防御。这场“有准备的战”,能在病原体还没来得及繁殖、变强大之前,就将其彻底清除,从而避免引发疾病。
接种疫苗是守护健康的重要一环,但科学的接种流程同样关键。接种前,应如实向医生告知个人健康状况。若正处于发热期、急性疾病发作期,或有严重过敏史,需根据医生建议暂缓接种或选择其他疫苗类型;接种时,配合医护人员操作,完成后在留观区停留30分钟,以便及时应对极少数人可能出现的急性过敏反应;接种后,注意接种部位的局部护理,出现轻微红肿、疼痛通常是免疫系统正常启动的“响应信号”,一般1~2天可自行缓解,应避免抓挠或热敷,以防感染。
需提醒的是,孕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疫苗类型进行接种。此外必须明确,疫苗并非“万能盾牌”,接种后仍应坚持做好日常防护,如勤洗手、科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以构筑更完整的健康防线。▲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