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陈 龙
本报记者 牛雨蕾 田雨汀
千万骑手穿梭在城市街巷,以风雨无阻的奔跑维系着外卖、快递等物流经济的高速运转。他们是城市便利生活的“摆渡人”,也是被困在算法、收入与生存压力中的群体。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典型代表,骑手的健康透支与权益保障问题,不仅关乎千万个体的生存质量,更折射出平台经济发展中亟待补齐的民生短板。
一天一顿饭,从早跑到晚
上午九点,参加完骑手的例行早会,21岁的小张匆匆打开手机跑单程序,等待今天的第一笔订单。小张刚做骑手4个月,还是个“新人”。这个从专科院校毕业的年轻人,曾在老家县城上过几个月的班,但总觉得待遇不够理想,于是毅然来到北京决心闯一闯,却很快陷入“跑单即生存”的节奏里:每天只吃一顿正餐,骑着车啃完小笼包是常态;为了赶时间,他曾拎着20斤重的货物在写字楼外穿梭,辗转一圈、耗时近20分钟,才找到允许外卖人员进入的门;遇到绿灯刚变红时,他会咬着牙拧下油门,“等红灯变绿可能超时”。小张自嘲属于“比较懒”的骑手——起得晚、收工早。而那些真正“拼”的同行,往往清晨五六点就开工,跑满午高峰,直到下午两三点才抽空吃上一天中的第一顿饭,接着继续跑到深夜。
生鲜超市骑手李强(化名)对今年的国庆假期尾声仍心有余悸。那是10月8日,回京人数激增,赶上北京一夜入冬,气温骤降至10度以下,平台爆单,同时段积压着上百个订单,整晚催促的电话响个不停。那一晚,他直到凌晨一点依然奔波在路上。彼时很多业主已经入睡,他打不通电话,只能在一个个紧闭的房门前,对着包裹完成系统要求的拍照确认。寒冷、疲惫与无人应答的静默,构成了他那个夜晚的全部记忆。
健康、权益与身份的交织难题
这样的生存状态并非个例。随着平台经济快速崛起,骑手等新就业群体的规模持续扩大。根据QuestMobile2025年10月发布的报告,骑手端APP月活跃用户已超过1400万,比同年1月增长140%以上。南开大学社会学院课题组2025年4月发布的《外卖骑手生活世界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骑手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33岁,月收入通常在6000~9000元。且他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午、晚高峰,具有“超时高压”的特点。庞大的从业群体背后,是他们普遍面临的健康风险与权益保障问题。《数字疾驰:外卖骑手与平台经济的劳动秩序》作者、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陈龙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着重介绍了当前骑手普遍遭受的多重困扰。
深陷算法围城。陈龙介绍,骑手收入与接单量直接挂钩,平台通过算法实时采集定位、送达时间等数据,实现对骑手的“数字控制”。他曾亲身体验过骑手工作,感觉“每送一单都像在考试”。在这种“速度焦虑”下,为了按时完成配送,有的骑手会将电动车违规改装,或被迫超速、逆行、闯红灯等,交通事故风险陡增。如,上海公安、交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25年3月17日~23日,饿了么平台周交通违法量就达9975起,美团平台达9971起。
身体负重前行。骑手工作负荷大、节奏紧张,健康被持续透支。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发布的《骑手生存与发展需求报告》显示,在全职骑手中,65.67%的人每日工作超过8小时,近两成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超过1/3的骑手每月基本无休。为赶时间,不少人以面包充饥、凉水解渴,引发肠胃疾病;在高温、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中,他们仍须逆行于街头,中暑、冻伤与摔伤屡见不鲜;女性骑手生理期仍要跑单,生病也只能硬扛。社科院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显示,骑手等网约配送员是失眠高发的群体之一。
心理持续承压。“怕超时、怕投诉”的心理压力,让一些骑手连“等个红灯都心里发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部分骑手还称曾因职业身份遭遇歧视,如被嫌“脏”“臭”、禁止同乘电梯,或在通话中无端遭受辱骂。此外,陈龙的调查显示,骑手多为年轻人,77%来自农村,其中74%已婚,55%需养育2个及以上子女。他们中有人为父母治病欠债,有人因创业失败或学历限制而选择送外卖,赡养老人、子女教育、房贷车贷等每月固定支出占收入大头。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家庭负担让他们不敢停下,即便平台设置强制休息,许多人仍会利用间隙通过其他平台接单或兼职。
难觅自我归属。骑手穿梭于大街小巷,到过城市的各个角落,却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以被称为“骑手村”的北京市海淀区挂甲屯为例,这里自建房密集、电线杂乱,三四个人挤在十平米的小屋中,每人每日租金36元,加上餐费、充电等杂项,相当于跑一上午单赚来的钱。在这样的居住与生活条件下,许多骑手很难产生归属感。
陈龙说,骑手的困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快递员、家政工作者、滴滴司机等所有非正规就业者的共同遭遇。长期如此,不仅影响个体身心健康,还会引发连锁反应,加剧医疗、养老等社会负担。更值得警惕的是,普遍的“边缘感”与持续的生活压力,可能催生极端情绪,影响社会稳定。
破局需三方协同发力
近年来,政府、企业与社会已开始关注骑手权益,从建设“骑手驿站”到推出社保方案,从优化配送路线到加入“强制休息”功能,逐步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但要真正解决骑手困境,还需三方合力。
算法优化:让“数字控制”变“人文关怀”。企业需摒弃“唯速度论”,将骑手的实际配送场景纳入算法考量。例如,把上下楼时间、小区门禁等待时间、交通拥堵情况、恶劣天气等细节全面纳入时长计算,避免骑手为“算法算不到的时间”买单;公开算法规则,明确超时、扣款原因,减少信息差;并搭建骑手意见反馈通道,让一线骑手的声音参与到算法优化中,避免技术脱离实际。
社保改革:从“绑定劳动关系”到“覆盖劳动身份”。政府需推动社保制度与新就业形态适配,打破社保对劳动关系的依赖,逐步将保障与劳动者身份挂钩,确保所有非正规就业者都能享受基础社保。可探索“政府补贴+平台缴纳+个人承担”的三方付费模式,降低骑手经济负担;同时通过骑手驿站、平台APP等渠道,用通俗语言开展社保科普,打消骑手“缴社保会减少收入”的顾虑,提升参保积极性。
身份融入:让骑手从“边缘”走向“扎根”。解决骑手的身份困境,需聚焦他们的急难愁盼。在生活保障上,可牵头建设平价骑手宿舍,改善住宿条件;推进异地医保结算跨省通办,解决医疗难题;放宽落户限制,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消除“后顾之忧”。在社会认知上,应加强对骑手群体的正面宣传,让更多人看见他们的付出——毕竟,他们不仅是外卖的配送员,更是城市运转中不可或缺的守护者。▲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