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选医生别光盯着性别资历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王  岳

本报记者 虞  晔

“挂专家号要选老教授”“外科得找男医生”“名校毕业的更靠谱”,不少人总会带着“经验之谈”的想法去就诊。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两位医学教授结合大量研究与临床观察,在《医学的随机行为》一书中勾勒出“好医生”的科学画像,与常规认知并不太相符,同时指出五大常见误区在影响患者决策。结合临床评价体系,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做出具体的解释。

误区一:医生越老越优。王岳表示,年龄价值的差异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相对而言,中医诊疗依赖经验积累,高年资医生或许更具优势;外科领域更强调临床技术与知识迭代,年轻医生往往体力更充沛、动手能力更强,不能被轻视。此外,疾病类型、诊疗量也是综合判断的标准,不能单纯考虑年资。研究表明,只要医生接诊的患者数量够多,年龄就与诊疗质量无关。当接诊患者数量不足时,年轻医生的表现似乎更好。一项针对内科医生年龄作用的研究显示,40岁以下医生组的患者死亡率为10.8%,60岁及以上医生组的患者死亡率为12.1%。可能原因是,医学知识在不断更新,年轻医生掌握的知识更前沿,或许可带来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误区二:男医生更权威。临床中,性别偏见完全不可取,尤其在妇科疾病的诊疗中,女医生更易理解患者生理与心理需求,实现个性化诊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对77万余名外科住院患者的研究显示,与接受男医生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女医生治疗的患者死亡率、再入院率较低。《美国医学会杂志》刊发的数据同样显示,女医生主刀的患者3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5%,低于男医生的13.9%。研究人员认为,女医生的沟通能力往往较男医生更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治疗方案,且更遵循治疗指南,出现人为差错的情况也更低。

误区三:名校毕业更优。王岳表示,医疗能力的核心在于临床经验,而非教育背景,欧美医生的简介从不突出毕业院校,正是为避免患者陷入学历崇拜。《医学的随机行为》一书也表明,当前的医院排名系统包括医学院声誉、平均标准化考试成绩等指标,但并不一定能准确反映教学质量。而且,无论是考虑医学院资金和生产力的“研究排名”,还是考虑毕业生从事初级医疗专科人数的“临床排名”,毕业于不同名次医学院的医生诊治的患者30天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

误区四:只看职称。职称高低仅代表临床时长与学术资历,不直接等同于诊疗水平。当下,主治医师首诊制在多地推行的效果已证明,中低职称医生同样能提供高质量诊疗。

误区五:快速下诊断就是好医生。不少患者认为,医生如果能快速做出诊断说明“经验丰富”。王岳强调,这属于危险认知,医生最需具备保守性思维,“可开可不开的刀拖一拖再开”才是负责,仓促诊疗反而可能增加医疗风险。​

王岳明确指出,选医生的核心在于“匹配度”而非“优劣论”,可依靠以下三步做决定。

第一步:锁定专长医生。挂号前,患者可通过医院官网进行查询,首先关注一个硬指标,即高诊疗量与手术量,这对熟练度、经验积累和技术提升的价值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寻找与自身疾病或不适匹配的亚专科方向。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慢病优选高年资医生,他们对疾病长期管理的经验更丰富;骨折、阑尾炎等外科急诊,可优选手术量高的医生,操作相对熟练;妇科、男科等涉及隐私的科室,可根据个人偏好选择医生性别;冠心病患者应寻找心内科冠脉亚专科,而非笼统选择心内科。“临床亚专科的分工更细化,医生的领域专长远比‘全科通才’更重要。”王岳说道。

第二步:主动追问关键。问诊时,患者可主动询问医生“每月接诊多少例我这类患者/做多少台这类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如何”,同时确认“治疗中不适如何联系到您”,医生的回答详细情况直接关系到患者随访的完善程度,可体现医生的责任心。

第三步:观察诊疗细节。留意医生是否耐心听完病史而非频繁打断,是否主动询问症状持续时间、生活压力等细节,而非仅看报告,是否用“血糖高会伤肾”等通俗表达替代“高血糖增高肾小球滤过率”等专业术语,是否鼓励患者提问。这种沟通能显著提升患者依从性,间接改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