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孙永昌 □副主任医师 孙丽娜
本报记者 牛雨蕾
编者按:肺炎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肺部炎症,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但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易被忽视。特别是老年人、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因免疫力较低,易感染且重症风险较高。《柳叶刀》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肺炎仍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双高的传染病之一,年死亡病例约220万。秋冬季本就是肺炎的高发时节,11月12日又是“世界肺炎日”,本报为此特邀呼吸科权威专家,深入解析肺炎发病特征与防治策略,助力公众提升健康防护意识,守护呼吸安全。

炎症为何偏爱肺部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孙永昌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呼吸系统分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后者就像一棵倒着长的“大树”,气管是“主干”,支气管是细细的“枝杈”,3亿~7亿个半球状的肺泡则像“树叶”一样密布;肺泡周围缠绕着密密麻麻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结缔组织。肺炎,即终末气道、肺泡及周围组织出现了炎症,就像是细小的树枝和树叶出了问题。如果肺部受累面积大,影像上出现双肺大片的渗出影,即我们常说的“白肺”,预后较差,病死率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孙丽娜说,呼吸道与外界相通,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所以细菌等“入侵者”会先在肺部聚集。此时,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会释放细胞因子,召唤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主力部队”和病原体“战斗”。这个过程就是炎症反应,不仅会引起发热,还会导致肺水肿、渗出、出血,甚至损伤肺泡。若很多肺泡受损严重,无法完成换气功能,人就会缺氧,表现为呼吸困难。免疫细胞和病原体“交战”所产生的脓液、坏死组织等“垃圾”也会堆积在气道,阻碍呼吸。为排出这些“垃圾”,身体会咳嗽、咳痰,甚至咯血。个人免疫力较强,病原体被击败,肺炎就会慢慢消失;免疫力较弱,病原体可能会在肺部增殖、蔓延,甚至摧毁肺部组织,引发呼吸衰竭,还可顺着血液播散导致血流感染,其产生的毒素或引起的炎症因子风暴影响全身,搞垮心脏、肾脏,或引发感染性休克。
引发肺炎的“入侵者”很多,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等。我们常说的肺炎,通常指感染导致的肺炎,临床上以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肺炎最常见,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引发的细菌性肺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冠病毒等引发的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导致的非典型病原体肺炎;以及曲霉菌、隐球菌、肺孢子菌等导致的真菌性肺炎,甚至寄生虫也可以导致肺部感染,引发炎症。
三类人易转为重症
孙永昌指出,肺炎发展为重症,可归为“自身防线弱”和“遭遇强敌”两类情况。“自身防线弱”主要有3类人:1.免疫力“天然弱”。如婴幼儿免疫系统还没“长大”,老年人免疫力在慢慢“退休”,病原体易在肺部扎根。特别是高龄老人、长期卧床和无法主动咳痰者,肺部炎症会越积越多,极易发展为重症。
2.基础病拖后腿。如慢阻肺、哮喘等慢性心肺疾病者,肺本身就“不好用”,有炎症后更难扛住;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会被高血糖拖后腿,给病原体的“援军”留了后门,使感染难以控制,而感染也会引起血糖升高,引发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3.免疫力“被削弱”。包括器官移植、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他们因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导致免疫系统如同“被缴了械”,抗病能力较弱。此外,长期酗酒等不良嗜好也会让肺部容易变成“不设防的战场”,酒精会腐蚀肺部黏膜、杀死免疫细胞。
“遭遇强敌”有两类场景:一是接触高浓度病原体,如养殖场工作人员未戴口罩清理鸡、鸭粪便时,真菌、军团菌等感染率大幅上升,普通人在收拾一些发霉物品时感染风险也会升高;二是流感等传染性强的疾病流行期,若防护不到位,感染后可能引发肺炎。
孙丽娜介绍,治疗肺炎应“精准打击、对症治疗”。精准打击即针对感染病原体治疗,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病原检测。对症治疗则包括辅助排痰、止咳、改善营养等,以维持机体正常运转。一般轻症患者可口服药物治疗,居家休息;重症患者需住院,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进行重症监护治疗。
注意,如果出现喘憋、嘴唇和甲床有紫绀表现,可能是缺氧表现,应及时给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有慢阻肺病、哮喘等呼吸慢病,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疾病,以及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可能变化,需密切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别放过任何隐匿信号
很多人认为肺炎就是“高烧+咳嗽”,但孙丽娜提醒,肺炎其实很狡猾,因为患者的基础情况不同、感染病原体不同以及病原体毒力、耐药性不同,其临床表现千变万化。即使同一种病原体感染,在不同患者身上也可能轻重不一:有人高烧不退,但也有人不发热;有人咳嗽、呼吸困难,也有人仅表现为呕吐、腹泻或神经系统症状。
大多数肺炎患者病情来势汹汹,起病较急,但一些老年人则起病隐匿,静悄悄地发展,直至危及生命。因老年人免疫反应下降、基础疾病掩盖、神经感知退化等因素影响,即使肺炎很重也可能仅有低热表现;或因咳嗽和咯痰乏力,肺炎重症期才出现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若老年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拒绝进食、嗜睡卧床,可能是肺炎加重的信号。
日常因感冒引发的咳嗽、发烧很常见,普通人若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肺炎信号,应及时就医。1.持续发热。若发热超过3天、没有下降趋势,且服用感冒药、退烧药无效。2.咳嗽加重、呼吸困难,感冒咳嗽较轻微,不影响呼吸;若咳嗽逐渐加剧,严重到夜间无法入睡,甚至咳出黄绿色脓痰、带血痰,或呼吸时胸口疼、喘不上气、嘴唇发紫,要警惕肺炎。3.精神萎靡。感冒时虽不适,但仍能正常进食、交流;若出现萎靡不振、嗜睡,甚至呼之不应,则可能是肺炎。4.基础病突然加重。如心肺疾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或心慌、无力;神经系统患者出现头晕、行走无力、吞咽无力甚至呼吸、咳痰无力;糖尿病患者血糖较之前明显升高,服用原有降糖药物控制不满意等,这些原有慢性病症状加重,均提示病情不稳定,需要及时就诊。
日常防护措施不能少
“肺炎虽然危险,但并非无法预防。”专家提醒,预防肺炎分两步走,第一步减少接触。首先,做好个人防护。前往超市、医院等人群密集处应戴口罩;勤洗手;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空调滤网定时清理,加湿器定时换水清洁,避免滋生细菌、真菌。其次,避开高危环境。清理禽类粪便、发霉物品时,戴口罩和手套;别长时间待在密闭、粉尘多的地方,如工地、装修现场。第二步,增强免疫。充足睡眠、均衡饮食、注意保暖;日常多锻炼,如快走、打太极拳,增强心肺功能;老年人、婴幼儿等高危人群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若不幸感染肺炎,康复期间要注意:少熬夜、避免过度劳累,熬夜、劳累都会降低免疫力,让病情反复;遵医嘱用药,抗生素、抗病毒药要按剂量、按疗程吃;饮食要清淡且营养,适当多吃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补充蛋白质,多吃蔬菜、水果等补充维生素,多喝温水(心衰、肾衰患者饮水量遵专科医生医嘱)。如果用药后出现发烧、咳嗽加重,或出现胸痛、咯血、喘不上气等新症状,一定要立刻就医,警惕肺炎加重。▲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