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血管不通,手脚“喊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尹  杰

近一段时间,一股较强的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地气温已跌至零下。不少人早起或出门时,手脚冰凉。多数情况下,多穿点、喝热水可缓解手脚凉;但若常年手脚冰凉,甚至伴随麻木、刺痛感,或皮肤发白、发紫甚至发黑,就不止“体寒”这么简单,可能是血管不通发出的求救信号。

心脏就像一个强大的泵,通过血管网络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当血液流经四肢时,会为组织提供所需的氧气和能量,同时带走废物,保持四肢温暖。天冷时,身体为优先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会自动收缩四肢(尤其是手脚)的血管,减少热量散失。此时,手脚凉是身体的“自我保护”,只要回到温暖环境或戴手套、穿厚袜子,很快能暖和过来。

但如果手脚冰凉始终不能缓解,有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引发。当给手脚供血的动脉血管因硬化、有血栓等“变堵”或“变窄”时,血液流动就会受阻,导致肢体远端的手脚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热量,长期处于冰凉状态。生活中,若手脚冰凉且有以下特点,应尽快到血管外科排查。

温度差异明显。触摸自己的双腿或双脚,如果发现一侧明显比另一侧凉,甚至用手就能感觉到温差,需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风险。

麻木持续存在。具体表现为腿脚不只是天冷时短暂发麻,而是长期感觉“木木的”,对冷热、疼痛的感觉变得迟钝,摸起来就像隔了一层袜子。

夜间疼痛加重。尤其是晚上睡觉时,小腿或脚趾会莫名抽筋、刺痛,放平腿反而更难受(因为此时血液回流到心脏,远端供血更差),必须把腿垂到床边才能稍微缓解。

活动后雪上加霜。当给腿部供血的动脉,如股动脉、腘动脉出现狭窄时,虽然在静止状态下能勉强维持基本供血,腿脚只觉得轻微凉或麻,但活动后,如行走几百米,肌肉对血液需求量急剧增加,狭窄的血管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流量,就会导致肌肉缺血、缺氧,产生乳酸堆积,引发酸胀、疼痛,需休息几分钟才能继续走,这在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是血管狭窄的标志性症状之一。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长期吸烟者,60岁以上老年人,以及长期在寒冷环境中工作的人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风险更高。若怀疑患病,可通过摸手脚脉搏,即脚背上的足背动脉、手腕处的桡动脉来初步判断。若脉搏微弱甚至摸不到,提示血管可能明显狭窄,建议就医进行血管超声、踝肱指数(ABI)检测等,以最终确诊。

早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如严格管理血压、血糖、血脂,戒烟,每天散步30分钟,并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如使用抗血小板药、扩血管药来改善症状。但若拖到血管完全堵塞,就会出现皮肤溃疡、坏疽,甚至可能需要截肢。因此,一定要重视手脚发出的信号,实现早诊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