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肥胖癌”正在增多

受访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伍学焱  □航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方红娟

本报记者  谭琪欣

肥胖早已不是单纯的“体型困扰”,而是悄然成为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一系列慢病的“幕后推手”,还频繁与癌症关联在一起。近日,《内科学年鉴》发表的全球42国监测研究发现,近七成国家中,发病率上升的癌症类型均与肥胖相关。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报告则显示,全球有19亿成年人超重、6.5亿人肥胖。中国的形势同样严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表明,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已达50.7%,肥胖率达到16.4%。

全球“肥胖癌”在上升

早在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已明确13类与肥胖存在因果关系的“肥胖癌”,包括乳腺癌(绝经后)、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胆囊癌、肾癌、肝癌、脑膜瘤、多发性骨髓瘤、卵巢癌、胰腺癌、胃贲门癌及甲状腺癌。

上述最新研究对2003~2017年42个国家的癌症发病率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全球范围内,20~49岁年轻人和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中,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病率都出现了明显上升。这意味着,肥胖驱动的癌变广泛存在并影响着整个成年人群体。在超过1/4的受调查国家中,甲状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肾癌、子宫内膜癌和白血病这6种癌症的全人群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子宫内膜癌、肾癌与肥胖的关联最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现出“二分现象”。在近七成受调查国家中,年轻人发病率的上升幅度比中老年人更明显。研究推测,这种“逆趋势”可能源于老年人常规接受癌症早筛,而年轻人正在遭受新的致癌暴露,这与环境污染、不良饮食等均有关系。

若不加以控制,未来形势将更严峻。《柳叶刀》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25岁以上的超重/肥胖人数将攀升至38亿,其中肥胖人数将达到19.5亿。中国、印度和美国将成为超重与肥胖人数最多的3个国家。这也意味着,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及其他疾病负担将持续加重。

不过,研究人员也强调,尽管癌症年轻化趋势令人担忧,但目前主要受影响的仍是中老年人。2019年的英国数据显示,50岁以下人群中诊断出约3.6万例癌症,而老年确诊数几乎是这一数字的10倍(约35万例)。

研究带来的并非完全是坏消息。超半数受调查国家中,年轻人的肝癌、口腔癌、食管癌和胃癌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这可能得益于烟草管控、酒精消费限制、病毒性肝炎防治、幽门螺杆菌筛查等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实施。

肥胖如何“喂养”癌细胞

肥胖绝非单纯的“体重超标”,而是一种复杂慢病,从脂肪超标开始,逐步诱发炎症、扰乱激素、重创免疫等,对全身健康发起“攻击”。

脂肪组织先“叛变”。脂肪细胞本是“储能罐”,还可调节瘦素(控制饥饿)、脂联素(影响胰岛素利用)等激素的平衡。但肥胖的本质是脂肪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功能紊乱,当脂肪过度增生、拥挤,部分脂肪细胞会坏死、破裂,持续释放促炎物质,引发全身性慢性低度炎症。这种“无声炎症”会损伤细胞正常的DNA修复功能,使其更易发生癌变,尤其对肝癌、结直肠癌的诱发作用更明显。

胰岛信号变错乱。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表示,胰岛素如同一把“钥匙”,让血糖进入细胞内供能,但在炎症的持续刺激下,肥胖患者会出现胰岛素抵抗,阻碍血糖进入细胞。但机体误以为胰岛素分泌不足,让胰腺代偿性“加班”分泌更多胰岛素。高水平的胰岛素不仅可能使血糖骤降,刺激大脑产生饥饿感,使人继续进食,还会促进细胞增殖(包括癌细胞),增加患癌风险。

激素紊乱引危机。航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方红娟表示,脂肪细胞实际上是活跃的内分泌“工厂”,可能会悄悄破坏激素水平。通常,肥胖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升高,会刺激胰岛素抵抗,引发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状态通过激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通路,打开致癌信号通路,加速细胞增殖,这也是肥胖对子宫内膜癌影响最显著的原因之一。

为癌撑起“保护伞”。肥胖还会干扰免疫调节功能,导致免疫监视失效,使原本应被清除的“癌变细胞”成功逃逸,并发展成癌症。方红娟特别提醒要警惕“外瘦内胖”的情况。门诊中有大量体重指数正常,实际内脏脂肪已严重超标的患者,身体器官正在默默受着损伤:脂肪沉积在肝脏,会损伤肝细胞、诱发肝炎,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肾脏脂肪过多会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引起肾衰;肠道脂肪增加会显著提高结肠癌风险。

癌症并非肥胖最严重的威胁。伍学焱提醒,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多种慢病的“根源”,可引发代谢综合征,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脑梗风险;造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让人频繁在睡梦中窒息……

控体重是一辈子的事

一旦胖起来,危害可能贯穿多年,体重管理更需贯穿一生。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性,控制体重需有明确的侧重。

儿时防细胞增殖。婴儿期、脂肪重聚期(5~7岁)、青春期为易肥胖的生理敏感期,且多为“数量型肥胖”,即脂肪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之后会伴随一生,让成年后的体重控制难上加难。在此期间,饮食控制是关键,应以“不长胖而非不增重”为核心,兼顾生长发育需求。

首先,保证营养均衡,尤其是优质蛋白,鱼肉蛋奶豆不能少;其次,选择小分量食物,做到饮食多样化,避免挑食和偏食;限制甜点、含糖饮料等高糖食物,以及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摄入。同时,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户外运动(如快走、慢跑、球类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看电视、玩手机,不要熬夜。方红娟补充道,家长要言传身教,和孩子一同进行亲子运动游戏,如踢毽子、打羽毛球、跳舞等,让他们在互动中爱上身体活动。

成年防久坐肥胖。成年人因工作久坐、压力大或饮食不节制,进入肥胖高发期,此时需牢记“管住嘴、迈开腿”。三餐可采用211餐盘法,即每餐2拳蔬菜、1拳蛋白质、1拳主食,进食顺序为“蔬菜→蛋白质→主食”,有助平稳餐后血糖,减少脂肪堆积。方红娟特别强调饮食需创造“300~500千卡热量差”,避免极端节食。比如,一杯全糖奶茶约500千卡,几乎等于一顿正餐,戒掉这杯奶茶便可制造热量差。

同时,利用碎片时间运动,比如通勤快走、办公室拉伸;在工作日午间进行打乒乓球、跳健身操等简单运动;在休息日多去快走、慢跑、游泳等,唤醒久坐的身体。

中老年别胖肚子。随着年龄增长,新陈代谢逐渐减缓,较青年期可下降15%~20%,也有不少人味觉减退,偏好重口味食物,再加上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脂肪更容易在腹部堆积,肌肉量、骨骼量也在同步流失。此时,规律运动是关键,可刺激脂肪酸氧化、减少储脂,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在代谢层面避免肥胖,每周需保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选择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感兴趣的项目,外加2次力量训练,达到“控肚腩、保肌肉”的目的。

此外,中老年人群需定期体检、进行癌症早筛,比如每年1次胸部CT、腹部超声、甲状腺超声;男性每年查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女性每年查乳腺超声、每3年做一次宫颈TCT检查,排查肿瘤风险;50岁开始考虑胃肠镜检查,如无异常则5年后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