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双心医学科主任 石 慧 □心脏中心主任医师 王 喆
本报记者 刘静怡
长期以来,心内科医生专注于处理血管狭窄或闭塞、心律失常等器质性心脏病问题,患者伴随的焦虑、抑郁等,常被简单归为“正常情绪波动”“术后应激”,未纳入核心诊疗范畴。近期,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其2025年会上发布的《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临床共识声明》(下称《共识》)明确,对于心脏问题,不能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必须从单一学科诊疗转向多学科协作,践行“双心同治”。

心血管病患者高发心理问题
该共识系统性构建起心理与心血管疾病的双向关联框架,并用扎实数据揭示了二者相互加剧的现象。
一方面,心理问题会显著升高心血管病风险。《共识》指出,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健康问题,会使心血管病风险升高1.14~1.55倍。
另一方面,心血管病患者中心理问题极为高发。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等患者的抑郁发生率达18%~40%,焦虑发生率超30%。这类伴有心理问题的患者,1年内再住院风险会增加33%,形成“心脏患病→心理失衡→心脏病情加重”的恶性循环。
上述数据与临床一线的感受高度吻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王喆表示,其日常门诊中约有20%的患者存在需要干预的心理问题。而长期的焦虑等心理问题会使交感神经持续激活,引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进而导致或加重心脏疾病。
王喆说,过去心内科医生受“重心脏,轻心理”的传统模式影响,关注点主要在血压、血脂、心功能等生理指标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系统性筛查和干预不足。但近年来,临床上反复胸闷、胸痛却查不出原因的患者越来越多。“我们逐渐意识到,精神心理问题在心血管疾病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两者相互影响,彼此有明确的恶化作用。”
王喆分享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病例:曾经有位患者,每天下午2点血压准时飙升到200毫米汞柱,规律得像钟表一样,显然不符合一般高血压的发作规律。王喆团队在排除了所有器质性病因后,结合患者“一到下午就紧张,总觉得要出大事”的描述,最终诊断其为“惊恐发作”。经过针对性的抗焦虑药物治疗,该患者的血压最终恢复平稳。
双心同治缺乏统一操作标准
事实上,双心医学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1995年,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就率先在国内提出了该理念,提倡把精神心理的评估干预融入心内科医疗实践。《生命时报》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我国众多公立医院,乃至社区卫生中心成立了双心门诊、双心医学科,或实行双心查房等。
面对迫切的临床需求,北京朝阳医院于2023年12月21日正式成立了心脏-心理联合门诊。该院双心医学科主任石慧介绍,在双心诊疗过程中,患者一般先由心内科医生问诊,明确是否存在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脏方面的器质性问题;接下来,心理专家会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进行深入评估和判断;最后再由专家共同商议,为患者量身定制整合心脏与心理的治疗方案。
王喆表示,这种跨学科协作能为患者疾病治疗带来效率与安全性的双重提升。比如,很多心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要吃六七种药,此时再加入精神科药物用药负担很重,某些抗抑郁药与心血管病药物如他汀类降脂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等还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双心团队共同决议如何调整药物,有助为患者提供更合适、安全的治疗方案。此外,该模式还能极大避免患者的病耻感。石慧解释道,对很多老人来说,让其直接去挂精神心理科,他们会非常抗拒。但在双心门诊治疗中慢慢体验到心理干预的好处,这些老年患者就能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需求的转变。
目前,我国虽有不少医疗机构开展双心医疗实践,但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导致诊疗碎片化。《共识》的突破性意义在于,首次将精神心理问题确立为心血管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与吸烟、饮酒等传统风险因素并列。这一调整影响深远,意味着心血管科室有必要将心理风险评估纳入常规诊疗流程。同时,《共识》还提出了具体的临床操作建议,涵盖筛查、治疗、协作、随访等各环节,如提倡对所有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抑郁、焦虑和慢性压力筛查;将心理干预纳入心血管病治疗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建立心脏科与精神科医生的定期会诊制度;将心理指标纳入心血管病患者的长期监测体系等。
“在传统医疗教育模式下,心内科医生往往聚焦于处理‘要命’的心血管问题,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单一的学科思维。而临床中那些反复出现症状却查不出明确器质性问题或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恰恰印证了单一诊疗的局限。”石慧认为,《共识》的发布为我国已开展多年的双心医疗实践提供了权威支持,也为后续规范化推进指明了方向。“未来国内还需结合我国人群的发病特点、就医习惯,开展更多针对性临床研究,构建起适配中国患者的双心诊疗体系,让跨学科协作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临床场景中。”
三个维度守护双心健康
心血管病患者是双心问题的高危群体。王喆表示,以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患者为例,其在经历重大健康事件后,极易产生对疾病与生命的恐慌,并引发焦虑、无助或无望情绪。
而从性格特征与生活方式来看,两类人群双心共病风险更为突出。一是A型性格者,石慧解释,该人群表现出强烈的时间紧迫感、过度竞争意识与急躁易怒特质,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会持续激活交感神经,成为损伤心脏的诱因;二是生活不规律的青少年与年轻人,其长期喝饮料不喝水、熬夜刷手机、作息紊乱等习惯,会扰乱代谢与神经系统,为日后的高血压、高血脂及情绪问题埋下隐患。
王喆提醒,出现以下情况的人群应主动寻求双心诊疗服务:心脏病患者(特别是支架术后或心律失常),伴随长期焦虑、情绪低落、抑郁、睡眠障碍;存在长期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多梦、早醒,且已影响血压和心率的稳定,或导致心绞痛发作;有胸闷、胸痛等躯体症状,但心脏检查未发现明确异常,且症状持续存在。
要守护双心健康,关键在于做好三维预防。
心理调节:给情绪找对出口。学会情绪管理与压力调节,建立健康的情绪宣泄渠道。例如,石慧团队在双心医学科推广“正念团体成长营”,通过练习觉察并接纳自身情绪,降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减少心理压力对心脏的影响。日常出现无明确原因的持续紧张、心慌、坐立不安时,要在专业心理督导下学会采用冥想、放松等方式调适躯体不适,进而降低焦虑水平,改善心脏功能。
生活干预:重规律养好心脏。培养均衡饮食、规律运动的健康习惯,远离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嗜好。王喆强调,许多心血管问题与生活不规律、压力累积密切相关,规律作息能稳定代谢与神经系统功能,减少身心双重负担,从源头降低双心共病风险。
认知更新:树立身心一体观。石慧表示,双心门诊狭义是心脏与心理的结合,广义是心与身的整体健康。大众应打破“身体不适只查器官”的固有认知,理解心理与身体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当身体出现反复不适且检查无果时,要考虑心理因素,主动寻求心理支持或双心门诊帮助。▲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