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 季 钗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保健指导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章 岚
本报记者 张炳钰
“13岁少年痛风发作,尿酸值高至670微摩尔/升”“9岁女孩体重正常,血脂却堪比中年患者”——这些真实的临床案例正在打破“孩子不会得老年病”的旧认知。长期以来,慢病“年轻化”的讨论大多聚焦于职场人、中青年,儿童青少年的代谢危机却一直被忽视。当“四高”等问题在未成年人中不断显现,现行中小学体检项目中代谢指标筛查的缺失,或正成为制约健康的短板。

“成年病”正在儿童化
当下,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代谢健康正呈现“全面失守”状态,多项核心健康指标有快速上升态势,代谢异常问题日益突出。
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指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相较于1982年的0.2%,增长近40倍,已成为儿童代谢问题的首要诱因。肥胖通常会引发多方面的代谢异常,而非单一指标的失衡。《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显示,6~17岁学龄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已攀升至13%,相当于每7名儿童中就有1人血压异常。首都儿科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更是显示,2017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检出率达20.3%,高胆固醇血症检出率为5%,较2004年增长约3倍。
糖尿病、痛风“低龄化”趋势也在加剧。2024年我国一项大型调查显示,3~18岁儿童2型糖尿病的自我报告患病率为18/10万,但经糖耐量筛查后增至159/10万,意味着很多孩子正在“隐匿发病”。另一项针对中国3~19岁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未成年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已达23.3%。
这些数据背后,是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1997年,我国儿童超加工食品日均摄入量仅9.7克,2011年已增至60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含糖乳饮料和饮料消费率分别超过30%、25%,远高于成年人,高糖、高脂、高盐饮食直接冲击代谢系统。与此同时,在电子产品普及、课业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下,久坐不动已是常态。《2023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运动不足比例接近九成。肌肉量不足、代谢效率下降成普遍问题。
代谢筛查关乎下一代健康
儿童代谢健康大范围亮红灯,但中小学体检项目明显“跟不上节奏”。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联合修订《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2021版)》(下称《管理办法》),这是时隔13年的首次更新。然而,血糖、血脂、尿酸、体脂等指标均未被纳入基本筛查项目,仅明确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导致代谢筛查缺乏全国统一要求及标准。
政策与指南的衔接也存在断层,《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明确,“应将血脂检测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常规项目”;《儿童脂质异常血症诊治专家共识(2022)》也建议9岁起常规开展血脂筛查,但这些建议均未及时在《管理办法》中更新。即便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开始关注儿童“超重肥胖”问题,但大多聚焦于体重指数。从全国范围来看,尚无任何地区将尿酸检测纳入中小学常规体检。
总体而言,在中小学体检中,血脂、血糖、尿酸等关键代谢指标呈现“整体缺位、零星试点”的现状。更需警惕的是,不乏部分中小学的体检“走过场”,仅简单检查视力、听诊心肺,最基础的筛查质量都难保证,对于学生的异常数据也普遍缺乏追踪机制,多为被动应付,主动干预不足。
《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重要异常结果管理专家共识(2025)计划书》制订工作组成员、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保健指导中心主任章岚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儿童代谢异常的早期症状十分隐蔽,只能通过专业检测排查。”
可以说,传统体检项目已跟不上儿童健康问题的变化,增加代谢指标筛查已不是“选答题”,而是关乎下一代健康的“必答题”。
“分层筛查”更有操作性
两位专家表示,代谢相关指标的筛查加项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是对成年后健康的保证。
儿童代谢异常“可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季钗指出,与成年人的慢病不同,儿童肥胖相关的脂肪肝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时长,6~12个月内可实现肝功能指标恢复;仅干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控制早期血压偏高。
直接关联终身风险。近期,《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7岁时血压偏高的儿童,50多岁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即便未达高血压诊断标准,风险仍会提升40%~50%;血脂异常的儿童,成年后患冠心病、脑梗死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章岚表示,早期筛查与干预能降低个体终身患病风险,或可节省数以亿计的严重疾病花费和医保资金。
结合我国国情与临床指南建议,专家建议“分层筛查”,在保证覆盖面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首先,按年龄设置筛查项目,5岁起常规检测血压;9岁起每年开展血脂筛查;10岁起增加空腹血糖检测;13岁起纳入尿酸检查。同时,针对高危人群强化筛查,比如肥胖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的儿童、长期久坐熬夜或高糖高脂饮食的儿童,需额外筛查肝功能、胰岛素等指标。
家、校、医需三方合力
解决儿童青少年代谢健康问题,仅靠体检“加项”远远不够,还需要学校、医疗、家庭形成合力。
学校主动担责。开展体检前,通过家长会、告知书等形式,向家长详细说明筛查的必要性、注意事项;体检后,为指标异常的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监测;严格落实“每日2小时”校内活动时间,减少高糖、高脂食物供应。
医疗主动补位。儿童生理指标具有特殊性,不同年龄段的生长速度、肥胖判定标准、血压正常范围均存在差异,亟需制订一套科学规范的儿童青少年代谢指标筛查共识。此外,医疗机构可与中小学建立合作机制,为体检异常儿童提供便捷的诊疗服务。
持续进行宣教。家长需摒弃“胖点是福气”“小孩不会得高血压”等传统养育误区,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带头养成健康习惯,为孩子树立榜样。教育部门应将代谢健康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帮孩子从小树立健康生活方式。▲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