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新加坡人主动筛查慢病

本报驻泰国特派记者  张矜若

新加坡政府近日发布《全国人口健康调查》显示,在40~74岁未确诊慢性疾病的居民中,约2/3接受了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筛检;18~74岁居民中,超1/4在过去1年接种流感疫苗。

《全国人口健康调查》由新加坡卫生部与保健促进局联合开展,持续监测居民慢性疾病状况、生活方式与预防性健康行为。本次调查于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开展,纳入超8800名18~74岁当地居民,并汇总了2022年7月至2024年8月居民健康检查报告。

调查显示,新加坡居民多项关键健康指标呈现积极态势,包括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慢病和癌症筛查等预防保健措施参与率较高。具体来看,新加坡居民的整体运动量已回升至新冠疫情前水平,约5年前为84.6%,2023年降至78.5%,而2024年回升至84.7%。2024年,乳腺癌、宫颈癌和结直肠癌粗筛参与率分别为35.2%、44.9%和44.9%,与2023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吸烟率从2019年的10.6%,降至2023年的8.8%,并于2024年进一步减少到8.4%,为历年来新低。

新加坡居民愿意主动筛查慢病、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离不开政策与相关补贴的加码和支持。《联合早报》报道称,在“健康SG”计划下,符合条件公民可在所选择诊所,免费进行指定体检项目,包括首次问诊、体检项目筛查、必要的复检,以及检后咨询。据了解,该计划鼓励居民选定1名全科医生,并在不同阶段与其探讨并制订适合的保健护理计划。医生会视情况,鼓励居民接受卫生部推荐的体检(符合资格者享有政府津贴)和疫苗,以及适合参加的保健活动和计划,如建议居民到住家附近的乐龄日间护理中心参与活动。同时,该国医疗服务应用(如HealthHub)能整合个人健康记录,并发出体检提醒。

当地居民山女士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她通过“健康SG”计划为全家人选择了固定的全科医生。到“三高”筛检周期前,诊所会发送短信提醒。受检者通过线上预约,隔天就可进行抽血与血压测量。自己检查当天,全科医生还提供了粪便免疫化学试验检测盒,并建议接种流感疫苗。山女士说:“跑一次就能把所有检查做完,报告在手机应用中就能查到。”她认为,这种“家庭医生+数字平台+补贴”的组合,降低了居民进行慢病筛检的门槛。

《全国人口健康调查》显示,目前新加坡居民的癌症筛检参与率仍有上升空间,乳腺与宫颈筛检不足五成,结直肠筛检率亦有待提高,且慢病筛检情况在不同人群间存在差距。新加坡《海峡时报》在报道中举例称,很多女性可能因恐惧、尴尬、缺乏相关知识等,选择不接受宫颈癌筛查,时间限制或经济困难等也会影响筛查率。

调查还显示,新加坡居民肥胖率从2019~2020年的10.5%,上升到了2023~2024年的12.7%,18~29岁年轻群体的肥胖率几乎翻倍;约1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18~29岁群体中这一比率达到25.5%。

为此,新加坡卫生部和保健促进局从促进运动和健康饮食着手,应对居民肥胖问题。新加坡政府要求从2022年12月30日起,在售包装饮料印上营养等级标签,并将于2027年年中将营养分级标签扩展至钠和饱和脂肪的摄入来源,如食盐、酱料、调味料、方便面和食用油。

今年6月,新加坡启动了首个24小时全国心理援助服务热线,通过电话、短信和网络三种方式,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站式免费咨询服务。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益英教授表示,这份调查显示,新加坡应对健康风险因素的做法已取得积极成果。

新加坡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兼卫生部长王乙康表示,希望报告中的积极成果能直接带来每日中风与心脏骤停病例的减少。王乙康强调,促进人口健康是医疗体系的核心主旨,假以时日,有望避免或延缓因不良生活习惯累积引发的慢病,从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医疗体系承受的压力和工作量也会随之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