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高血压防治更新中医方

受访专家:岐黄学者、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中医师 方祝元

本报特约记者 冯瑶

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高血压患病率持续攀升,控制难度不断加大,并发症负担日益加重。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发布了《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为基层高血压防治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技术支撑。值得关注的是,《指南》更新了中医药防治内容。更新工作负责人、岐黄学者、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中医师方祝元教授表示,《指南》在原有辨证论治基础上充实了中医特色适宜技术、传统运动方法与综合调理等内容,构建了更为完整的中医药防治体系。这里分享更新内容,供高血压人群参考使用。

针灸。可由受过针灸培训的基层医生开展针灸治疗,以平肝潜阳、调和气血为原则,兼顾诸证。风阳上亢证,可选合谷、太冲、侠溪、行间等穴位。肝肾阴虚证,可选太溪、太冲、三阴交、侠溪等穴位。夹痰者加丰隆穴,夹瘀者加血海穴。每周针灸2~3次。

推拿。手法以推法、揉法为主,基础穴位可选择百会、风池等,也可辨证取穴,风阳上亢证选合谷、太冲、侠溪、行间等,肝肾阴虚证选太溪、太冲、三阴交、侠溪等。推拿时,以穴位局部出现酸、麻、胀为准,每天或隔天1次。

耳穴贴压。常用耳穴可选耳背沟、肝、心、神门等,风阳上亢证加交感穴,肝肾阴虚证加肾穴,夹痰者加脾穴,夹瘀者加皮质下穴。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穴位,紧贴压于耳内,拇指食指相对,按压耳穴,每穴20~30次,以感觉胀痛及耳廓发热为宜。每隔3~5天更换1次,每次1耳,双耳交替,间断使用。

穴位贴敷。将吴茱萸散和白醋1∶1调糊,或直接用天麻贴(天麻、吴茱萸、白醋、冰片的比例为1∶1∶1∶0.1)进行穴位敷贴。选穴时,风阳上亢证选太阳、风池,肝肾阴虚证选三阴交、涌泉。贴敷的时间以6~9小时为宜,每天睡前贴。

刮痧。以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主要刮痧经络,患者取坐位或卧位,露出需要刮痧的部位,操作者右手拿刮痧板,蘸少许石蜡油进行刮痧,以出痧(皮肤潮红或出现紫红色痧痕)为度。

中药足浴。取吴茱萸20克、肉桂20克、川牛膝20克,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至50℃左右时,将药液倒入洗脚盆中,浸泡双足,同时配合两脚相互搓动。每次泡脚20~30分钟,长期坚持具有一定辅助降压作用。

中药代茶饮。一些具有平肝潜阳、补益肝肾之功且作用平和的中药,可作为辅助降压的代茶饮。比如,取适量鬼针草、菊花、枸杞子、决明子、生山楂、麦冬、罗布麻叶等泡茶饮用。

体质调摄。气虚质,可适当多食益气健脾之品,如山药、莲子、大枣等;阳虚质,增加温阳食物,如牛肉、羊肉等,少吃生冷寒凉之品;阴虚质,多食甘凉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少吃性温燥烈食物,如辣椒;痰湿质,饮食以清淡为主,少食肥甘厚腻,多食冬瓜、白萝卜、薏仁等;湿热质,多食清淡、甘寒之品,如绿豆、苦瓜等;血瘀质,适当多食山楂、藕等;气郁质,多食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之品,如丝瓜、柑橘等。

传统运动。循证医学证实,太极拳和八段锦有稳定血压的作用。太极拳可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坚持22周,血压平均可降低5~11毫米汞柱。八段锦将呼吸吐纳与心理调节相结合,运动量适中,每周练习5天,每天2遍,坚持3~6个月,有降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