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 刘向臻
当一颗糖入口,人的心情会瞬间愉悦,牙齿却可能因此承受负担。麦芽糖常被戏称为“卖牙糖”,而果汁、蜂蜜等看似天然的食品,实际上也可能含有较高糖分,长期过量摄入会在无形中损害口腔健康,甚至导致牙齿矿物质溶解。
1.糖是如何破坏牙的?
高糖饮食会引发多种口腔问题,比如龋病、牙龈炎和牙周病等。致龋菌可与食物残渣、唾液等结合形成牙菌斑,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红肿、出血等症状。牙龈炎若未加控制,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牙周病。长期高糖摄入会持续促进这一过程,最终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不仅如此,口腔疾病与多种慢性病共享某些危险因素,摄入过多糖分也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癌症等疾病风险。
因此,建立科学的日常膳食模式,不仅有助牙齿正常发育,预防口腔常见病(如龋病、牙周病、牙酸蚀症),也对控制体重,降低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2.哪类糖更伤牙?
糖类所提供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所需营养成分之一,通常可分为非游离糖和游离糖。非游离糖指天然存在于新鲜水果中的果糖、奶类中的乳糖,以及谷物和薯类中的淀粉,其在体内释放较为缓慢。游离糖则包括两类,一类是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的蔗糖、葡萄糖、果糖及糖浆等,另一类是存在于纯果汁、浓缩果汁和蜂蜜中的糖分。游离糖可被人体迅速吸收,同时也成为口腔中致龋菌的直接营养来源,过量摄入将增加龋病和肥胖风险。通常所说的“减糖”,即指减少游离糖摄入。
3.不同糖致龋性有差异吗?
不同糖类对牙齿的致龋能力存在差异。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和乳糖均可被口腔细菌直接利用产酸,具有较强的致龋性。糖醇类(如木糖醇)致龋性较弱,而食物中的多糖(如淀粉)通常不易被细菌利用,致龋力较低。需要注意的是,淀粉在烹饪过程中链状结构被破坏后,可经唾液和细菌淀粉酶作用水解为麦芽糖,从而具有一定的致龋潜力。
4.每日糖摄入量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频繁或大量摄入游离糖,会使口腔环境酸碱值降至5.5以下,直接腐蚀牙体硬组织,引发酸蚀和龋坏。因此,建议成年人每日游离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2岁以下婴幼儿,应避免摄入游离糖。除控制总量外,还应降低摄入频率,不仅有助维护口腔健康,也对预防儿童和成年人超重肥胖具有积极作用。含糖饮料、糖果和加工零食是游离糖的主要来源,需特别注意控制。
5.如何降低糖对牙齿的损伤?
在不可避免摄入游离糖时,可采取以下措施降低对牙齿的损害,饮用含糖或酸性饮料时建议使用吸管,减少液体与牙面接触时间,有助预防牙酸蚀症和龋病。进食后应及时漱口,清除食物残渣,中和口腔酸性环境。需要注意的是,糖的致龋作用需通过牙菌斑这一微生态环境实现,因此有效清洁牙面、减少菌斑聚集至关重要。
6.怎么做能彻底清洁口腔?
刷牙是清除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最有效的方法,建议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选用含氟牙膏,并辅助使用牙线、牙间隙刷或冲牙器清洁牙齿邻面。大家应保证每天至少早晚各刷牙1次,其中晚间刷牙尤为关键。餐后咀嚼无糖口香糖或使用漱口水也有助促进口腔清洁,维持菌斑平衡。▲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