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 李妲
随着全国各地气温下降,近期流感病毒进入了活跃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数据显示,华南、西南、东北、西北等地区部分省份流感活动已达中等流行水平,其他地区也达到了低流行水平。在积极接种流感疫苗、做好日常防护的同时,还可借用传统医学智慧,为自身增添一道“防护盾”。
中医里没有“病毒感冒”“甲流”等病名,而是根据发病特点、症状表现,将其归类于“温病”“疫病”等范畴。简单来说,传统医学认为甲流不是普通的感冒,而是一种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外感病邪,核心病机是正气(免疫力)不足、外感疠(音lì)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因为劳累、熬夜、压力大、饮食不节而正气不足时,就容易被外界的疠气侵袭。在中医看来,疠气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不同于普通的风寒或风热,多属于“温疠”或“风热疠气”,因此甲流的症状通常以高热、咽喉肿痛等“热象”为主。针对甲流的病因,中医常采取强正气、避外邪的方法未病先防。
强正气,即根据不同人群体质特点,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代茶饮。
成年人。取金银花6克、贯众3克、菊花3克、薄荷3克、生甘草3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每周喝2~3天。金银花、菊花清热解毒,贯众解疫毒,薄荷疏风清热,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可共奏清热解毒、芳香化湿之功。
儿童。儿童脾常不足、肺常虚,预防应以健脾益气、固表御邪为主,药性宜平和。可使用改良版的玉屏风散:取黄芪6克、白术3克、防风3克、山药6克、大枣2枚,煎水代茶饮,或加入瘦肉煲汤,每周2~3次。方中,黄芪、白术、防风是经典名方“玉屏风散”的核心,能益气固表;山药、大枣健脾和胃,更适合儿童体质。
老年人。老年人多肾气亏虚,卫外不固,极易感染且易转为重症,预防应以益气固表、补益脾肾为重。取太子参5克、黄芪6克、枸杞子6克、紫苏叶3克,煎水代茶饮,每周2~3次。方中,太子参益气生津,药性平和;黄芪补气固表;枸杞子滋补肝肾;紫苏叶理气和中,兼解表邪。若平时易上火,可将黄芪减量或改用南沙参。
避外邪,即在甲流流行期间,佩戴具有芳香避秽作用的中药香囊。具体方法是,取等量的艾叶、石菖蒲、广藿香、白芷、冰片,打成粗粉,装入透气性好的布袋中,随身携带或置于床头、办公桌,每周更换一次。这些芳香类药物含有大量挥发油,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起到芳香辟秽、化浊解毒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其气味能刺激鼻黏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另外,也可尝试艾灸,取“强壮要穴”足三里(小腿外膝眼下4横指处),每周艾灸2~3次,每次15~20分钟,以局部温热为度。亦或在无人状态下,关闭门窗,用艾条熏蒸房间30~60分钟,能起到预防作用。▲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