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儿童抽动要“扶土抑木”

受访专家:首都国医名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王素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刘晓芳

儿童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是近年来困扰不少家庭的常见疾病,表现为不自主眨眼、耸肩、清嗓、怪叫等。很多家长误以为这只是孩子的“坏习惯”,以致延误或加重了病情。面对这一顽疾,西医多采用神经抑制剂治疗,但部分家长担忧其副作用。在中医看来,抽动症的背后是身体内部“土壤”与“大树”的失衡。首都国医名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王素梅教授深耕儿童神经精神类疾病数十年,提出“脾虚肝旺”是抽动症的核心病机。

传统中医认为,抽动症多归属于“肝风”“慢惊风”等范畴,病机核心是“肝风内动”。肝好比一棵大树,主疏泄、调畅气机。孩子天性纯阳,肝气易旺,若学习压力大、情绪不畅或久视电子产品,就会导致肝郁化火,火灼津液为痰,风火相煽,或痰火扰神,引动肝风。风邪善行而数变,因此孩子的抽动表现多变、此起彼伏。然而,王素梅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单纯治肝往往效果有限,且易反复。她认为,绝大多数抽动症患儿的病根深植于脾。

脾在中医里属“土”,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就像身体里的“土地”,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滋养全身的能量(气血)。儿童脾常不足,脾胃功能相对薄弱。若后天喂养不当(如过食生冷、肥甘厚味)或思虑过度(如学业压力大),就会损伤脾土。脾一旦虚了,会引发两个问题:1.土虚则木摇。在五行理论中,肝(木)克脾(土)。当脾土过于虚弱时,就无法制约肝木。好比贫瘠的土地上,树木反而长得张牙舞爪、东倒西歪。2.脾虚则生痰。脾虚会导致身体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体内产生大量痰湿。这些痰浊随风上扰,阻塞窍道,表现为喉中异响、怪叫、秽语等复杂症状。

王素梅表示,抽动症的核心病机是脾虚肝旺,治疗应从“扶土抑木”着手,她自拟了经验方“健脾止动汤”,用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从根本上补益脾气;再用白芍、钩藤、僵蚕柔肝熄风,抑制肝亢;配以陈皮、半夏化痰理气,全方兼顾脾、肝、痰、风,体现了“治病求本”的中医智慧。王素梅还强调辨证论治。比如,孩子抽动频繁、声音响亮、烦躁易怒,多属肝火偏旺;抽动无力、时作时止,伴食欲差、大便稀,则以脾虚为主;喉中异声、咳痰明显,则需加强化痰,具体用药应针对个体情况有所调整。她还常配合外治法,如用揿针埋穴(常选百会、风池、合谷、太冲等穴)疏通经络、平肝熄风,用耳穴压豆(常选心、脾、肾、神门等穴)安神定志,适用于多动伴睡眠差的孩子。

“药物治疗必须与生活调护相结合。”王素梅强调,生活中处处都能践行“扶土抑木”。

饮食扶土。给孩子吃温暖、柔软、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南瓜。严格避免冷饮、油炸食品和过甜的零食,这些食物都会损伤脾阳。

情绪抑木。肝主情志,家长要营造宽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多与孩子沟通,鼓励他们表达情绪,避免过度指责和施压。充足的户外运动和游戏,是疏泄肝气的最佳方式。

减少“电子风”刺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的快速闪烁和刺激性内容如同“外风”,极易引动“内风”,家长必须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保证充足睡眠。中医认为,夜间是阴血滋养肝木的最佳时机,早睡早起能让肝气得到充分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