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老年与临床营养室主任 张坚
本报记者 叶雪辰
在近期召开的2025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上,《北京市银发经济需求调查报告》指出,当前老年食品消费需求最为旺盛,需求率高达89.5%。然而,当前市场供给难以匹配这一旺盛需求,面临诸多挑战。
需求旺盛供给欠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老年与临床营养室主任张坚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牙齿脱落、咀嚼无力、吞咽与消化吸收功能衰退等问题,许多老人难以正常进食常规食物。为应对此需求,“适老食品”应运而生,公众习惯称之为“老年食品”。
张坚指出,在很多人印象中,适老食品就是老年奶粉、麦片等,其实老人的营养需求与青壮年同样多样,其核心障碍在于常规食物的物理形态和质构不适于老人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真正的适老食品涵盖了广泛品类,包括肉类、蛋类、奶类、全谷物、蔬菜等,但需经过特殊加工改造,使其易于咀嚼、吞咽、消化和吸收。
然而,市场供给远未跟上。记者调查发现,线下普通超市中难觅明确含有“老年”标识的食品,仅有少数老年奶粉、麦片、芝麻糊、藕粉等冲调类产品。在各大电商平台检索“老年食品”“适老食品”等关键词时,推荐的主要是无糖饼干、高钙牛奶等剔除或加入特定元素的食品,以及黑芝麻糊、蛋白粉等冲调类营养品,各大品牌上述产品销量均突破万件,但同质化高。此外,针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性食品,如增稠剂,销量多以百千计,很多网友表示是在医生或康复师推荐下购买。也有商家研发了“轻松用舌头即可食用”的慕斯软餐便当,其外观为原本食物模样,慕斯质地,高蛋白、低热量、低脂肪、控制钠含量,但此类创新产品凤毛麟角。总体看,市面上专为老人设计的食品种类匮乏,多数仅为普通食品的简单改良,而非针对老人生理特点进行全方位设计。
行业标准逐步形成
为何需求旺盛而供给冷淡?张坚分析主要症结有二:一是老人消费意识不足,老人普遍日均饮食消费约二三十元,对价格敏感度高,往往优先选择普通食材,对高价专用食品支付意愿低,导致企业生产动力不足;二是技术壁垒与成本压力,针对吞咽咀嚼障碍的食品需进行复杂的质构改良,技术门槛高,导致成本可达普通同类食品的2~3倍。反观冲调类食品天然易于饮用,无糖、高钙产品工艺简单,加工成本增幅小,更受厂商青睐。张坚指出,破解困局,可能需要政府、市场等多方合力,通过公益性投入、税收减免、消费补贴等方式推动产业发展。
张坚介绍,一些国家的适老食品发展较好。以日本为例,为避免给老人带来“病人”或“弱者”的负面感受,他们采用“微笑看护食品”的友好名称及图标,并将食物进行详细分类,如容易咀嚼、牙龈压碎、舌头压碎、无需咀嚼,便于老人识别选购。技术上,产品通过打碎、复形等工艺,在保留食物色、形、味的同时提升易食性;考虑亚洲人喜热食的习惯,一些产品设计兼顾了加热便利性。此类精细加工显著提升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的适老食品相关行业标准正逐步形成,朝着与婴儿食品、孕产妇食品并列的独立品类发展。比如2024年《老年营养食品通则》团体标准发布,将老年营养食品定义为“适合60岁及以上老年人生理特点、健康状况和营养需求的食品,包括预包装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近期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老年营养补充食品(征求意见稿)》,规定此类产品应标注“老年营养补充食品”,并添加10种必需营养成分和13种可选择成分。
三个原则选对食品
“品类丰富的适老食品能为老人带来多方面益处。”张坚表示,研究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中,约1/3存在营养不良问题。营养不良会导致肌肉力量减弱、免疫功能下降,也可能殃及心血管及胃肠功能,导致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而适老食品有助保障老人营养摄入。此外,咀嚼吞咽困难的老人常因无法享用常规食物而减少进食和社交,产生尊严受损感,甚至引发抑郁。适老食品能在精神和生理层面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张坚指出,当前国内市场亟需发展几类适老食品:1.易于食用的肉制品:老人对蛋白质需求较高,但目前多食用乳制品、鸡蛋等更易咀嚼的食物,而富含血红蛋白铁的肉制品还有预防贫血等功效,如果能加入日常饮食,营养摄入更全面。2.经过精细加工的蔬菜: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多种微量营养素和植物化合物对老人的健康至关重要,但很多蔬菜较难咀嚼。3.形态多样的产品:目前适老食品种类单一,难以激发食欲。
在缺乏统一“适老食品”标识的当下,老人应如何自选食品?专家建议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做好自我评估。老人应关注自身咀嚼吞咽能力,以及有无呛咳、便秘等情况。二是追求均衡营养。确保食物多样性与安全性,可优先选择蛋、奶、豆制品等天然质软且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但要避免长期依赖单一品类。三是进行适度挑战。食物并非越软烂越好,适当咀嚼有助维持口腔及消化功能,可以吃需花费一点力气才能咀嚼、吞咽的食物,以锻炼和维持口腔及消化机能。▲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