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院士痛批分科太细导致九大乱象

编者的话:4月23日,在由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2015年全国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上,樊代明院士做了题为“从消化系统疾病防治谈中医与西医的整合”的演讲。他痛批因医学分科太细导致的9大问题,并呼吁,医学发展急需整合。

如今医学越分越细,这确实带来了现代医学的进步,让人类对人体的认识更细致,诊疗手段也更有的放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医学带来了损害甚至恶果,主要表现在以下9个方面。

患者成了器官。来了一个病人,不少医生只看到一个器官,或者不自觉地把病人看成一个器官。以肝癌为例,本来应该是得了肝癌的人,重点却成了肝这个器官上的癌。由于分科太细,缺乏整体观念,医生们注重“自管的器官”,往往顾此失彼,影响甚至摧毁了别的器官,一边做“好事”一边干“坏事”。

疾病成了症状。有的医生将症状与教科书比对,诊断时按症断病,治疗时对症治疗、问症发药。比如说,病人有8个症状,没有整合医学思维的医生可能针对每个症状用药,药用了一大堆,可能效果并不好;而有经验的医生把其中最重要的症状医治好,其他症状就可能迎刃而解。

临床成了检验。没有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我们难有现代化的医院。但问题在于,现在不少临床医生忽视“视触叩听”或“望闻问切”等基本功的训练,病人来了,就是一大堆检查,把看病当成看检查数据,一切从检验出发、以检验为据、按检验断病、按指标下药。但检查数据也不能反映全部的疾病问题,太过依赖难以真正把病看好。

医师成了药师。多数医生采用对症下药,病人症状多用药就多。有一次,我去会诊一个因心脏放支架后出现肝功能障碍的病人,我一数他共吃16种药片。看起来,从各个专业来讲似乎都有服用道理,但毕竟“是药三分毒”,加起来容易伤肝。我根据他的具体病情,建议除了阿司匹林用于抗凝外,其他药物都停用,病人情况反而有所好转。这就是整合医学的思维。

心理与躯体分离。“病人”应理解为得了“病”的“人”,但目前是,很多医生往往只看到病,没看到人。在日常消化门诊中,约有30%~40%的病人是因心理紊乱造成的,身体往往查不出病变。此外,有些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心理障碍可能比疾病本身危害更大。整合医学则要求医生要同时具备身心两方面的知识。

医疗护理配合不佳。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国内,受传统分工的影响,医护配合远远不够,护士工作辛苦,但待遇低、患者不尊重、医生医院不够重视。临床治疗过程中,没将护理工作整体纳入,医护共同查房的次数少了,医护配合缺乏默契甚至脱节。护士大部分时间不是守在病人身边,不是对他们做康复宣教和心理疏导,不是与医生主动交流,而是停留在发药、打针、量体温等初级层面。事实上,我们所需要的是“医护一体”,医护关系并非主辅关系,而是共同为恢复病人健康的平等合作关系。

西医中医相互抵触。两个医学领域历来协作不好,相互藐视,互相抵触。其实,单一强调某一个的正确性和贡献都是片面的,西医在急性病、中医在慢性病的治疗中各有优势。以消化病为例,溃疡病人服用西医的质子泵抑制剂效果见效快,但若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则服用中医的藿香正气丸更好。将中西医结合,各用其长,便能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重治疗轻预防。一场疾病来了,就好比决堤洪水,是去下游抗洪抢险重要,还是立足现场筑堤堵坝重要,显而易见。如果继续重治疗轻预防,不能关口前移,1个预防医学工作者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防病),结果却可能要100个临床医生才能完成(治病)。预防医学好比“守门员”,贯穿整合医学的始终。

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大。这是目前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主要由我国现有的卫生体制特别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这不是医学过分细化直接导致的,但最终解决也需要整合医学的帮助。现在分布在乡镇的医生还达不到全科医生水平,城市专科医生又难胜任全科工作,且多数不愿到乡镇工作。

整合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当还器官为病人,还症状为疾病,从检验到临床,从药师到医师,身心并重、医护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