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启动精准医疗计划。随后“精准医疗”一词瞬间跨越国界、行业的限制,成为全球热议的概念。作为拥有悠久医学文化的中国,面对“精准医疗”我们该怎样定位,又应如何发力?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奥生物集团总裁程京为《生命时报》记者作出解答。
精准医学,我们已经走过十年路
“相对于‘精准医疗’,我更愿意用‘精准医学’来翻译。”程京指出,中医将疾病划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这样科学的划分,可以把各个不同的部分都突显出来。“精准医疗”对应的是已病,指如何对已经发生的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如果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十年前就已经做了很多讨论,以及具体的部署和实施”。
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人类又踏上了揭秘基因与疾病关联的新里程。作为重大疾病的肿瘤类疾病更是人们关注的首要重点。当时,程京院士所在的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来自全国科研及医疗领域的机构,就肿瘤疾病相关的研究展开讨论。“我的答复非常清楚,我说对于愈后和个体化治疗感兴趣。”程京说,“因为当时对于肿瘤诊断很多疾病标志物还不清楚,但是对于一个肿瘤疾病的患者,用十年前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手段,已经可以很好地尝试做一些所谓的个性化的治疗。那么一旦谈到个性化的时候,就是精准的概念,否则还是千人一个药。”
据了解,近十年间,博奥的“精准医学”在从肿瘤到感染性疾病、遗传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均做了较多的涉足。部分科研转化的产品已经通过了国家药监局审批,进入各大医院等医疗机构,使患者从中受益。如基于生物芯片技术研发的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和结核耐药检测芯片,可在几小时内完成对患者感染的菌种进行识别,及对耐药情况做判断,不仅大大缩短了临床诊断时间,还对个性化用药作出指导。
“在我们提出要做‘精准医学’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证明我们现在还做不到“精准”这个要求。如果我们都可以做到,对于各种疾病、各个个体都能够精准诊断并精准治疗的时候,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去强调‘精准’这两个字。”程京指出,目前我们对我们自己和周边微生物的了解,以今天的科学知识来讲还非常有限,“所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医学是不可或缺的瑰宝
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已经对“未病”和“已病”的概念作出清晰记载和明确注释。对未病的精准预防和调理,对欲病的精准检测和干预,以及对已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可以很好地诠释我们现在所说的精准医学。但我国传统医学的工作机制往往难以作出清晰的阐述,这极大地阻碍了人们尤其是国外同行对它的深入认识和传播。“两会期间,我们北京团与中外媒体互动的时候,我问我们全团成员,谁知道自己的体质?我们团里面还包括一些医务界的人士,没有一个人举手。” 程京指出,中国医学重视对“未病”的预防和“欲病”的干预,重视精神或情志调节对身体的影响,这些理念“让国外系统生物学领域的鼻祖都很惊讶”。“我们现在就要借助最新的工具和手段来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对它加以提升”。
《黄帝内经》注重调摄精神,认为精神的调养是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国内外有大量情志调养延长病患寿命,甚至被医院“判死刑”的病患不治而愈的案例。程京指出,相关案例之前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现在他所在的中心已经开始相关研究,以揭示“精神因素在诱发疾病中到底占多大的权重”。在今年完成的初步试验中,对瓷器类文玩的爱好被发现可以刺激到人的大脑额中回区域。经常性这样的刺激也许会对增加人体的免疫力有所帮助,现研究仍在进行中。
据了解,在此之前,国内基于中医体质学说开展的“精准预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部分研发成果已经落地。中医体质的概念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就是根据个性化体质实施治疗方案。基于“体质可分”、“体质可调”、“体病相关”的理论程京教授团队和王琦教授团队合作开发出了基于中药配方的体质调理饮品,从调养人体体质状态入手,通过对偏颇体质(除平和质外)做纠正,来改善不同体质和人群的健康状态。程京指出 ,“如果拿美国今天提精准医学的时间和我们来比,我觉得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政府关注,才能让更多人受益
2009年,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发出了全球第一张耳聋基因筛查芯片,使中国人率先有了对于遗传性耳聋展开“精准检测”的工具。通过筛查,可及早发现新生遗传性的聋儿,指导人工耳蜗植入等干预手段,避免因聋致哑;提示因基因导致的后天致聋隐患,如因药致聋,避免听力残疾。2012年4月,北京市通过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方式对全市新生儿进行免费耳聋基因筛查,随后成都、长治、南通、郑州等城市也加入了该行列。截止2015年6月11日,全国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的总人数已超过一百万居全世界之首。但对于这样的数据,程京并不满足。他指出,《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的统计显示,在我国新生儿中,每年新增先天性听力障碍约3.5万例,并且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环境因素造成耳聋的幼儿也在以每年3万例的速度递增。而每年这新增的6.5万聋儿中,有90%以上是出生在听力正常的家庭。“虽然今天我们已经做到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耳聋基因筛查,但这100多万人在应接受筛查的在校约4亿中国人群来讲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政府关注,才能让更多人受益,首先就是科普工作。”程京指出,以耳聋基因筛查为例,90%以上聋儿的父母都是听力正常的人。如果准父母都携带相同的隐性致聋基因突变,那他们的孩子变成显性发作耳聋的可能性就为25%。如果科普到位,大家都重视婚前、孕前、产前等阶段做该类检测,就可以避免大量悲剧发生。“尤其是通过政府主导的、有公信度的科普非常重要。现在健康讲座到处都有,老百姓真不知道该听谁的。”
技术创新及转化,是“精准医学”推行的基础。无论是创新还是转化,都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现在国家鼓励自主创新,在‘入口’创新起点上支持很多,经费充足。但是在‘出口’,就是当科研产品要进入流通领域变成商品的过程中,缺少合理的、及时有效的政策或是法规出台。”程京介绍,对于新技术产品的物价,按照现行的做法通常是联合当地医院向地方卫生部门报批。批准之后卫生部门再送到物价部门审批。同样的流程每一个省都要走一遍。他说,“就算物价部门批下来了,下一步又怎么进入医保呢?完成这些审批,如果顺利可能是一两年,慢的一审批就是三五年,还不一定有结果。”程京告诉记者,“在政策方面,我们也还有很多路要走。”(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