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临近1000期之际,我们向数十万读者发出邀请,“寻找最忠实的你”。起初,担心“集齐1000期”的门槛设得太高。没想到读者电话、信件纷至沓来,让我们感动不已。一期不落,一片情深。感谢广大读者多年的支持,希望这份情缘能够继续下去。
在与我们联系的众多读者中,一对来自山西临汾的老夫妻最让我们感动。他们从《环球时报•生命周刊》试刊起,就一期不落地阅读、收藏本报,从中汲取知识和智慧,收获了健康快乐的老年生活。近日,本报记者特别赶赴山西临汾专访老两口,听听他们与《生命时报》的缘分和故事。
珍藏每份报纸,舍不得剪一下
3月19日,记者乘坐高铁来到山西临汾。我们的老读者王蛟云老先生,已在出站口等候多时。人群中,他手拿一份《生命时报》,不停地挥手,记者很快就认出了老先生。
走进老两口家,一种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实木家具沉稳大气,墙上挂着书法作品,散发着墨香和品位。老两口今年都73岁。老先生王蛟云是山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生,退休前在当地国企做高管。他的妻子李水莲是高中学历,当过老师,后又在国企工作。
回忆和《生命时报》的结缘,王蛟云历历在目。他说,2003年,当时非典肆虐,人和人见面不敢握手,说话戴个口罩,给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有一天,他在看《环球时报》时,发现《生命周刊》出了试刊,特别高兴。“我知道《环球时报》在世界各国都有驻外记者,一定能把各地先进的医学信息和养生知识集中发在《生命周刊》上,这个报刊一定前途无量。”另外,王蛟云表示,当年腰间盘突出和结肠炎已困扰他多年,他便计划通过《生命周刊》学习防治疾病的知识,在退休后把两个毛病调理、治愈。
从试刊开始,每期报纸老两口都会准时从报刊亭买来,仔细阅读。王蛟云说:“报纸内容非常充实,一期比一期精彩,我不由自主地喜欢上它,于是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订阅。”妻子李水莲也对《生命时报》赞不绝口。她特别信任《生命时报》,因为报纸上的每篇文章都采访了有资历、有水平的大专家,其他同类报纸则没有《生命时报》信誉度高。
老两口爱看《生命时报》,更爱珍藏。家里有个专门放《生命时报》的地方,每个月的报纸摞成一沓,每年的捆到一块。王蛟云回忆说,有次他为了做剪报,剪了11份报纸,老伴看到后马上责备他,不舍得让他剪。谈起往事,李水莲笑着说:“剪了之后就没法保存了。我舍不得剪报,就从2009年开始做读报笔记,一直记到现在,一个厚厚的本子差不多写满了。”说着,老人还拿出笔记本让记者翻看。
习得健康生活,身子骨特硬朗
采访中,老两口一再强调:“《生命时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带来了健康、快乐,提高了生活质量,感谢《生命时报》!”
王蛟云说,按照《生命时报》的指导,如今他的结肠炎已完全康复,每天一次大便,还很成形。另外,他根据多篇报道,自己编了一套从头到脚的健身操,每天坚持练习,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李水莲也说,《生命时报》传播的健康理念早已一点一滴地渗入到生活中。“就拿吃饭来说,以前我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看了这么多年《生命时报》,我们现在是需要什么才吃什么。比如吃饭定时定量;每口饭嚼20~30下;蔬果花样要多;每天吃手心这么大一块肉;每天吃盐不超过6克;多吃豆制品和杂粮;每天喝够8杯水;坚持喝酸奶……”李水莲如数家珍地说着,记者不禁对老人竖起大拇指。
常年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效果显而易见。虽年过古稀,老两口的血压、血脂、血糖却很正常,多年来从不感冒。
推广《生命时报》,让大家都受益
“除了我自己受益,还要让大家受益。”王蛟云告诉记者,他常将《生命时报》与亲朋分享。“我大儿子戴隐形眼镜,《生命时报》有一期专门讲这个,我便把报纸拿给他看;二儿子经商,有时不得不喝点酒,对肝不好,我就把相关文章推荐给他,让他牢记适度饮酒;《生命时报》说滥用抗生素不好,我自己不随便吃,也不让家人随便吃。”
看了这么多年《生命时报》,王蛟云对一类报道感触最深,那就是“大蒜”,比如《德国人生吃大蒜抗衰老》、《防感冒一天两瓣蒜》、《吃肉不吃蒜营养减一半》……“吃大蒜的好处太多了,我觉得很有道理,每天都会吃两三瓣。这还不过瘾,于是剪了11份报纸,把有关大蒜的报道整理成一本小册子,不断复印,当做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这么多年来,我到处宣传,至少五六百人知道吃蒜的好处了。”后来,除了送小册子,王蛟云还会送上一个捣碎器给朋友。“因为《生命时报》说了,大蒜捣碎后放10~15分钟后再吃,保健作用更强。”老人笑着说。
李水莲也常年推广《生命时报》,在她的影响下,身边的一些老姐妹先后订阅了《生命时报》。“有时我们还会坐在一块互相交流报纸上的内容。我有一个老朋友,爱吃肉、不爱运动,长得很胖,自从订了《生命时报》,就开始运动、减肥,改掉了不少坏习惯。”
送别记者时,王蛟云指着防盗门两侧的对联说:“这是我今年春节写的对联,当作祝福送给《生命时报》和广大读者们。”记者抬头一看,上联是“健康超过黄金贵”,下联是“快乐堪比神仙美”,感动和暖意瞬间涌上心头。▲
想看的内容都能找到
辽宁本溪读者 王桂兰
看了《生命时报》十多年,在睡眠、饮食、疾病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受益很大。只要是我想看的内容,几乎都能在《生命时报》上找到。
说起跟《生命时报》的结缘,其实非常偶然。2003年的一天,我在报摊上盲目翻看报纸,突然看到一份叫《环球时报•生命周刊》的报纸,里面讲的都是健康知识,我就买了回来。等仔细看完,我发现报上的内容真的非常好。因为当时买的已经不是第一期,我只能找到报摊摊主,请他帮忙把之前缺的几期替我补齐。幸运的是,摊主真的给我找全了所有报纸。之后,无论在报摊买,还是订阅,我一期都没落过,看完后也一期都没舍得丢,按照每半年一次的频率,仔细把旧报装订好,放进储藏柜里。
看《生命时报》这些年,我经常向周围人推荐,说这是一份好报纸。现在,很多同事也开始订报了,兄弟姐妹也经常会在我这儿看《生命时报》。可以说,我现在已经离不开《生命时报》了。▲
养生信息就得看权威的
陕西西安读者 王天刚
多年来,我习惯买《环球时报》,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环球时报》出了一期《生命周刊》。当时我想,这份周刊是人民日报办的,肯定是权威的、真实的,不会欺骗读者。这么多年看下来,也确实证实了我当初的想法。
我把过去的报纸都装订了起来,现在没事的时候还会翻看,或是当做科普知识资料随时查询。我一直认为,养生信息就得看权威的报纸,所以,在亲朋同事的圈子里,我天天宣传《生命时报》。特别是当他们有了健康疑惑时,我就会推荐《生命时报》的文章给他们,传播科学知识,同时也是在帮助他人。▲(生命时报记者 李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