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欧洲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多么繁华的都市,大都安静有序。这与欧洲城市推广和应用的噪音地图有很大关系。
二战后,欧洲经济进入高度发展期,但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噪音污染。长期被噪音折磨的欧洲人开始反抗了,一些噪音大的工厂、机场成了抗议目标。上世纪70年代,一些欧洲国家陆续通过噪音地图来反映噪音的影响。2002年,欧盟公布“环境噪音指引”,内容包括制作噪音地图、向公众公布噪音状况以及执行消减噪音的行动计划。“指引”还规定,欧洲人口25万以上的聚居区,年车流量大于600万的道路,年车次大于6万的铁路和主要机场均要在2007年6月完成第一阶段的噪音地图绘制,并于2008年6月前提出相应的防治噪音对策。
目前,仅在德国就有近千个城镇绘制了噪音地图。《生命时报》记者观察到,噪音地图通过不同颜色标注该城市企业、机场、道路和铁路等制造的噪音水平。如噪音超过75分贝的地区被列入最高级别,标注为深红色。这些地区往往出现在高速公路、机场、铁路或重工业企业周边数公里范围内。像德国法兰克福的噪音地图,机场地区颜色最深。由于噪音分贝太高,影响民众晚上休息,还遭到长期抗议。最后,机场妥协,保证至少让周边民众“睡足6小时”。
这些噪音地图都由所在国专业研究机构按照欧盟标准绘制。首先,专家要收集原始数据,包括噪音源数据、地理数据、建筑的分布状况、道路基地状况、噪音屏障及公路铁路交通资料等。其次,整理、分类数据并判定数据的可靠性,例如当住宅小区相邻商业区、工业区和交通要道时,需要同时考虑多种噪音源的影响。最后,建立数据库,选定计算方法,绘制噪音地图,判断噪音影响。由于噪音地图的复杂性,目前还不能实时更新,但相关研究机构会至少每年更新一次。很多城市将噪音地图放在城市官网上,民众只需在搜索栏中输入当地的邮政编码,即可得知“噪音污染”程度。
欧盟层面也制订了欧盟范围的噪音地图。地图显示,有20%的欧盟居民生活在专家认定可能带来健康威胁的噪音环境中。噪音能马上使人的血压升高,长期处于噪音状况下,患心脏疾病的风险会增加。噪音还有可能对儿童的听力及记忆力构成损伤。
当然,推出“噪音地图”只是欧洲各城市的“第一步”,之后各城市还将推出更完善的地图以及减少噪音污染的有效政策。各城市将噪音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综合治理。根据噪音地图进行新建居民区的选址,尽量远离机场、工厂等噪音区;用消音墙“封锁”噪音严重的高速公路,机场周边则开辟森林;对于噪音超标的单位进行处罚和改进。居民区也有噪音管理规定,像德国严禁居民晚上10点后发出较大声响。很多民众也熟悉噪音地图,常常根据地图来购买新房、找工作等,给政府提出减噪建议,并在生活中尽量不制造噪音。▲(生命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生命时报”的所有作品,均为《生命时报》合法拥有 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