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朋友们,这两天外出有没有明显感觉“阻力”加大了不少?
迎面而来的大风吹得步伐踉跄,张嘴说话一不小心吃到几粒沙......一年一度的“大风+沙尘+柳絮”豪华套餐,又如约配齐了。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15日夜间开始,内蒙古河套附近地区、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等地自西向东先后出现沙尘天气。
16日12时左右,沙尘天气抵达京津冀地区,地面能见度明显降低。北京、浙江、河北等多地发布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17日新疆、甘肃、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北京在中午前后风力将进一步加大,阵风8、9级,西部、北部局地10级。
预计19-22日,受冷空气大风影响,北方地区仍多沙尘天气。
本期,《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权威专家,为你总结一份“风沙天生存指南”。
受访专家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柯会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主任 杨维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杨力
本期编辑丨罗榕
春季,大风天“主战场”
一千多年前,杜甫就在《绝句九首》一诗写道:“设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春风仍旧吹得人凌乱。
早上出门前吹好刘海,中午五五分、下午大背头、晚上杀马特,随风赠送各种沙尘、树叶作为小礼物。
下楼遛趟狗,狗子也被吹出了前后两幅面孔。
春季,冷空气势力逐渐变弱,暖空气势力渐强,两者激烈交汇,在较量中来回推动,极易形成大风天气。

中国天气网近60年大数据显示,春季(3至5月)出现大风的概率最高,春季风速能比其他季节高出两成。
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在气候干燥的春季,地面干燥松散,大风刮过,便容易有大量沙尘卷入空中,春季也就变成了黄沙漫漫的时节。
4种风对身体伤害大
狂风乱作不仅吹乱了造型,更容易吹出很多健康问题。在这个多风的季节,下面4种风对身体伤害最大,尤其需要注意。
晨起冷风
过敏性鼻炎患者清晨接触冷风后会流鼻涕、打喷嚏。
建议大家早上出门前,除了穿好外套,还可用清水洗洗鼻腔、揉搓鼻翼,增强鼻黏膜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
夜间对流风
中医认为入夜后,阴气最盛、阳气最弱,如果被风邪侵袭,最易伤及肾中阳气,容易造成颈项、腰背疼痛。
入睡时不要窗户大开,留个缝隙通风即可;盖好被子,尤其注意背部和腰腹保暖。
出汗后吹风
运动后大汗淋漓,毛孔张开,要注意避免受风。运动时可以带块毛巾,运动完及时擦汗,不要满身汗迎风吹。风沙天气要避免户外运动。
脑后穿堂风
在两栋楼之间的风特别大,这是所谓的过堂风。
后脑勺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毛细血管,风邪侵入容易诱发颈椎病。刮风时要少在高楼间停留,风大时可以戴顶帽子或围上丝巾出门,以起到保护作用。
各科专家总结“风沙天生存指南”
风沙天气让人猝不及防,眼干、流涕、咽痛、皮肤干燥等症状都找上了门,跟专家学习几点应对方法。
防呼吸系统疾病
沙尘天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很容易进入人体呼吸道。让人出现嗓子疼、咳嗽、流清涕,甚至感冒、发烧等症状。
注意不要迎风说话,少用嘴呼吸。沙尘多的时候避免外出活动,出门穿戴防尘手套、纱巾、防风眼镜等。回家后及时清洗皮肤、眼睛、口腔和鼻腔。
别揉眼睛
风吹得眼睛干涩,一不小心被沙尘迷了眼睛,简直要迎风流泪。
风大的时候,要尽量背对着风走路,或微微低头,避免让沙尘直吹。
一旦迷了眼,不要用手揉,以免伤害娇嫩的角膜,引发角膜炎等眼疾。眼球受到刺激会分泌泪水,在泪水较多时眨眨眼,待沙尘移动到眼角,用干净的手帕或纸巾轻轻将其带出即可。
腰腹保暖
大风天气突然降温,刚脱下的棉衣来不及穿上,让腰腹着凉出现腰酸背痛甚至消化不良、腹泻等情况。
注意衣物的增减,以感觉暖和为准,不要穿得过少,也不能捂出汗。
此外,还可以按揉肾俞穴(位于腰部,与肚脐同一水平线的脊椎左右两侧二指宽处),缓解腰腹受凉后出现的疼痛。
皮肤补水
大风会带走皮肤水分,让皮肤更容易干燥。
每天用温水清洁手脚2~3次,出门在裸露处涂抹滋润护肤品,减少风沙对皮肤的伤害。
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豆类、绿叶蔬菜、牛奶等,还应适当吃脂肪类、糖类食物,可使皮脂腺分泌量增加,减少皮肤干燥及破裂。
屋内使用加湿器
做好室内卫生,保持空气洁净,风沙大的时候不要开窗。室内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促使室内颗粒物沉降。
减少户外活动
沙尘天气过去后的数日内(特别是第二天),仍要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如果出门,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出行小贴士
1.风沙较大时,步伐受阻,能见度低,在外走路要格外小心,不要在老树和广告牌下逗留。
2.避免经过高层楼之间的狭长通道,因为狭长通道会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在通道中会加大,加大危险。
3.尽量少骑自行车,一旦侧风向骑行,有可能被大风刮倒,造成身体损伤。
4.开车时应集中精力,注意行人动向,不要突然加速、减速或转弯。轻型车上放一些重物,注意远离大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