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孩子发烧,用“退热贴”真的能退热吗?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药师 李轶凡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科主任 宋涛

发烧,对于婴幼儿和儿童来说实在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很多妈妈看到宝宝发烧,第一件事想到的是“退热贴”。

只要孩子发烧,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脑门上贴个退热贴。可是,用了退热贴就能让体温降下来吗?

退热贴不能代替退热药

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退热贴”,品牌琳琅满目,很多商品包装上印有卡通图案,月销量从几千到几万不等,最高销量达3.5万。退热贴真有这么好用吗?

不见得。

退热贴是由巴布剂(也叫凝胶膏剂)组成,具有冷敷理疗、物理降温、缓解疼痛等作用。退热贴在使用过程中凝胶水分会通过汽化,将体内热量蒸发,因而对感冒、感染等原因导致的发烧具有物理散热降温作用。

需要了解的是,退热贴的作用和用凉毛巾或冰袋敷头有相似之处,只能降低额头局部皮肤表皮温度,带来短暂清凉感,安抚孩子的烦躁情绪。

但对高热患儿,退热作用没有那么好。因为,人体体温是通过血液流动达到平衡的,局部降温对整个身体来说杯水车薪。

另外,退热贴给额头局部皮肤带来的凉意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耐受,有些孩子可能会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发红、出疹)。

退热贴市场火热,但国内外指南从来没有明确提到过退热贴。我国最新儿童发热指南《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2016)里关于孩子发热处理部分,也没有提到退热贴。

宋涛认为,退热贴可以暂时降温,缓解发热造成的不适,安抚患儿焦躁的情绪,但不能替代退热药。

发热是临床症状,而不是疾病的诊断,见于全身和局部感染,还有很多非感染性疾病。更需要提醒的是,发热是机体对感染或炎症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不用见热就降。

怎么给孩子用退烧药?

1.不要盲目吃药

当病毒、病菌等侵入人体后就容易致使体温升高,发烧可能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症状,因此,发热特征对一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一旦孩子出现高热,应立即就医查出发热原因、对症治疗,绝不可私自滥用退烧药。

2.低热可选择物理降温

一般情况下,0~5岁的儿童发热,除了有热性惊厥史的患儿,如果体温在38°C以下不必过于担心,多喝水、解开衣服散热即可。

如果体温大于38.5°C,就要用解热镇痛的药物,温水洗浴也可起到一定效果,禁止酒精擦浴。

温水浴水温应掌握在大约37℃,即皮肤能够接受的温度。头面部用的水温可略低些,也要尽量贴近孩子平时的体温。擦拭身体后要做好保暖,以免受凉后加重病情。

对于3个月内的新生儿发烧,必须及时带孩子就医,排除泌尿系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感染。

3.38.5℃以上用退烧药

退烧药是一种直接作用于人体中枢系统,使人体体表血管扩张,抑制产热、增加散热,起到短暂退热、缓解高热症状、防止高热惊厥的药物。

目前儿科临床上常用退烧药有五类剂型:滴剂、片剂、水剂(口服溶液剂)、栓剂和针剂,选用时家长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选择最适合的一种。

使用退烧药时,需每隔1~2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当体温低于38.5℃,可以不用退烧药;体温38.5℃以上才开始服用退烧药,间隔使用时间至少4~6小时以上,不能短时间内频繁使用,一天不能超过4次,否则可能造成药效过重和退烧过度。

儿童退烧药与成人退烧药有很大差别,孩子服用了成人退烧药后,由于对剂量或成分不适应,容易出现大汗虚脱或造成肝肾及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尤其是3岁以下孩子,身体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极易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不要给孩子吃成人退烧药。

4.服药期间多饮水

所有退烧药都会引起病人出汗,这是增加人体散热、使体温降低的表现之一。

这一过程往往消耗病人较多的能量、水和水溶性维生素,故想达到理想退烧效果,还要让孩子摄入足够的液体,才能保证机体通过散热达到退热效果。

因此,使用退烧药期间宜多饮水。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高烧时如果用药后仍然没有退烧,建议赶紧就医。▲

本期编辑:王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