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特约评论员 吴锡平
外卖骑手送餐途中的安全问题,早在3年前就已引发相关部门的关注。2017年上半年,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数据显示,上海平均每2.5天就有1名外卖骑手伤亡;同年深圳,3个月内就有12名外卖骑手伤亡;2018年,成都交警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1名骑手因违法伤亡。但显然,曾经的这些数字并未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平台的派单时间还在缩减,骑手违法事故仍在增多。
9月13日,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发布数据称,今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共查处快递外卖骑手各类交通违法行为4.3万余起,其违法行为给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风险。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急救医生也发现,几乎每周都会遇到与骑手相关的救护单子。
没有人愿意用生命去送餐,也外卖小哥不是不在乎个人安全,而是平台的用工方式与考核规则,逼着他们快些、再快些。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平台方改进算法和考核机制外,监管层更需要履责发力。
今年2月,“网约配送员”已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全国数百万的外卖骑手拥有了新的职业名称。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外卖行业还没有一个主责管理部门,骑手配送行为的全程,涉及到多个相关部门的管理权限,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发生推诿扯皮、互相“踢皮球”的现象。不少外卖骑手都是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相对薄弱,当他们遭受不公正待遇时,面对处于强势地位的平台企业,常常忍气吞声。针对这些情况,政府部门应及时明确主管部门,创新监管方式,调动平台企业的监管动力,使政府和平台企业形成监管合力。比如,监管部门借助网络大数据等手段,及时了解平台设置的送餐时限、派单方式等内容,推行全链条源头治理,一旦发现“时限”设置不合理容易引发骑手交通违法的,应及时提醒平台改进完善,对屡犯不改的,要有惩处措施。
据了解,骑手分专送与众包两种,前者是隶属于配送站的全职骑手,属劳动关系,而后者是兼职骑手,属劳务关系。目前无论哪一种用工方式,骑手权益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他们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平台常常以不是雇主为由,拒绝承担劳资关系义务。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及时跟进,从法律上明确用工性质和责任主体,只要是配送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应由配送公司承担相关责任,以保护骑手的合法权益。
新兴业态需要呵护,也需要引导和监管,政府部门必须适应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和监管方式,营造更加健康规范的营商环境,保障劳动者、消费者和平台企业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