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患病老人需要三大支撑

受访专家: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 康琳

生命时报记者 张健

不少老人抱怨:“医院越去越多,钱越花越多,治疗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康琳说,老人多病共存,一是不同病种治疗、用药可能存在的矛盾如何解决,二是某些疾病治疗副作用会使老人面临更复杂的风险,这些应如何避免,三是焦虑、抑郁或认知功能障碍等老年综合征应当受到重视。针对这些困扰,近期,美国斯坦福医院科研人员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指出,有三种方法既可提高患病老人的保健质量和满意度,又可节约医疗费用。

同伴支持。研究发现,让健康老人与患病老人交流,可将30天再入院率降低25%。同伴支持可减轻不良情绪、交流护理经验。护理人之间交流可疏解心理压力,提高照护质量。大部分家属刚开始护理痴呆老人时,可能连基本的喂饭、起居照顾都需要学习,通过同伴支持,可快速帮助老人提高生活质量。但康琳强调,这并不适用于用药和治疗经验。每个老人的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指标不一样,治疗必须个性化。如果同伴给的用药推荐、治疗意见不科学,反会有损健康。

跨学科团队上门指导。包括疼痛护理、用药管理、评估抑郁情绪。“该方法可以帮老人维持身体和情绪健康,减少住院和长期医疗服务支出,也能避免老人反复跑急诊。”康琳说,每天近1/4的门诊是女子或亲戚拿着老人的资料来求医问诊,虽然这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不能替代上门指导。

之前的一个案例让康琳印象深刻:一位病情复杂的老人出院第一天,家人急忙打电话:“老人出现了憋气,怎么办?”康林说,患者离开医院时病情稳定,不至于马上又要来急诊。便建议他们打电话给提前签约的机构,让专业人员上门指导。结果发现,是患者的吸氧管被身体压住,因氧气没供上出现低氧、憋气。“如果没有专业人员上门查看,老人又要被送回急诊、做各种检查,不仅折腾,还有不低的费用,且不一定能查出原因。”专业医护人员上门指导,可以及时解决一些小的突发情况,缓解家属焦虑情绪,其专业评估也可以帮医生尽快判断老人情况。

临终关怀舒缓治疗。统计表明,超过25%的医疗支出用在生命最后一年,并且病人面临很多过度且无用的抢救措施,浑身插满管子,既遭了罪,效果也不好,病人家属也会承受更多痛苦。在此期间,请专家进行3~5次电话指导,帮助患者和家人明确健康目标,做出理性选择。康琳表示,欧美等国家的临终关怀计划有完善的制度和政策保障,通过舒缓治疗,可让病人少受罪,减轻医疗负担。但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政策、制度上很多问题待解决,二是缺乏相关法律保障。

总体而言,“不管用什么方法,帮老人整体把关医疗保健质量是关键。”康琳表示,老人常常多病共存,在按专科划分的就医模式中,很难一次找到准确的就医科室。当今,我们提倡的“一站式服务”,就是从整体角度,帮老人解决医疗保健问题。短期目标即解决最紧急的问题,如急性疼痛、突然消瘦;长期目标是做到与慢病共存,维持功能状态,保证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