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一文读懂血糖控制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

日前,《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以下简称新《共识》)发布。新《共识》由国内多位糖尿病权威专家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强调了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在2011年版本的基础上,这一版本增添了有关达标策略和“因人制宜“的治疗方案,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导2型糖尿病的调控。

“糖尿病治疗最重要的是个体化方案。新《共识》提出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并针对不同的特征患者做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临床推荐。”8月9日,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接受记者采访,解读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那些事儿。

一、糖化血红蛋白是什么?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缓慢、持续及不可逆的糖化反应形成,其含量的多少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产物,而红细胞能活12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大约代表一个人的120天血糖的稳定情况。

简单来说,人的血糖是波动的,每天都不可能一样,波动到任何一个点并不能代表整体水平,所以只能拿一个稳定的指标来代表。糖化血红蛋白不会受一两顿饭、一天两天的时间影响,它就像是高考的总成绩,每个点就像是各门功课的成绩。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看作类似于血糖控制的总成绩或平均成绩,把它作为控制血糖稳定性的代表。

二、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检测有何不同?

传统的空腹或者餐后血糖只能反映出患者在抽血这一时间“点”上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能稳定、可靠地反映患者检测前3个月左右的平均血糖水平,显示长期血糖控制的情况,且不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用过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每隔3~6个月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及时了解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状况能帮助医生和患者做到控糖“有数”。根据监测结果定期调整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控糖,远离并发症阴霾。

三、糖化血红蛋白有何临床意义?

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21亿,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严格控制血糖可以减轻或延缓大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但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仅为15.8%。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是它的各种并发症,而糖化血红蛋白能够预估并发症的发生,提示医生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可谓是医生判断糖尿病治疗方案效果好坏的“侦察兵”。可以说,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是所有2型糖友的共同奋斗目标之一。

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水平与大血管并发症(以心梗、中风等为代表)和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关联,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就意味着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四、糖化血红蛋白值多少算达标?

根据新《共识》建议,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为<7.0%,但   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目标值,有些患者可适当放宽,另一些患者则可更加严格。例如,针对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7%-9%;而针对年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长、无并发症、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6.5%。

五、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有哪些好处?

准确的血糖评估是糖尿病防治的第一步。血糖会因为饮食、运动等因素出现波动,而糖化血红蛋白相对稳定,反映了平均3个月的血糖水平,因此用这个指标来衡量糖尿病更加准确可靠。

当糖化血红蛋白稳定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时,会带来诸多益处,如稳定糖尿病病情、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等,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发生风险都会显著降低,可谓是糖化稳定,全面获益。

六、如何合理选择降糖药物?

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应综合考虑并发症或合并症、低血糖风险、对体重的影响、治疗费用、不良反应风险、患者偏好等因素。

新《共识》建议,也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作为选择降糖药物的依据之一,为了提高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降糖效果。如患者目前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其目标值的差值≥1%时,宜考虑选择降糖作用较强的药物,如胰岛素等类别的药物。但需要注意,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切记不能随意中断治疗或转换药品,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另外因疫情原因,建议平时家中要有少量的胰岛素储备,防止因缺药而中断治疗,导致病情恶化。

最后,母义明教授强调,糖尿病治疗和自我管理是一场持久战。患者应密切关注血糖控制情况,严格遵医嘱服药,做好血糖监测,及时复查,让科学的糖尿病“全程”管理贯穿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