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会有各式各样的唠叨:父母的惦念,妻子的关心,上司的督促与叮嘱……对此不少人容易感到不耐烦,实际上唠叨也有它的作用。
科学家发现,家人的唠叨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管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受访专家
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韩 萍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汤永隆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专委会委员 王仲涛
本期编辑:张筱悦

人类是群居动物,需要经常交流信息、抒发情感。科学研究发现,男性每天平均说7000个单词,而女性要说2万个。当表达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便会转化成一个人之常情的形式——唠叨。
通常情况下,唠叨产生在夫妻、亲子等亲密关系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唠叨;年龄越大越爱唠叨,且唠叨一般有几个心理基础:
1.担忧焦虑
爱唠叨的人常常是出于对某种不良状态或坏结果的担忧与焦虑,希望通过劝说转变现状。无休止的重复表达可能因为对方没认真听,或听了没有改变,使这种不安情绪无法消解。
2.关系亲近
唠叨一般只发生在最亲近的人之间,父母、配偶,似乎是唠叨的主体人群,即使挚友间也很少出现一再重复叮嘱的情况,更不用说陌生人。这是因为如亲人般关心彼此时,一种诉求才会从提示、提醒转变为唠叨。
3.内心孤独
孤独的人日常没有可以沟通的对象,常常觉得没有人了解自己,也走不进任何人的心。倾诉的需求只有通过唠叨来满足,一方面排解压抑情绪,一方面希望以此获得关爱。
唠叨的对象可以是周围的人,也可以是自己,自言自语式的唠叨具有同样的心理根源。
适度唠叨有益健康
英国阿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称,婚姻能让人更健康。与单身人士相比,已婚者的心脏病存活率高14%;高胆固醇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存活率也分别高出16%、14%和10%。
科学家认为,这和婚姻中夫妻对彼此健康不停地唠叨、督促有直接关系。除此之外,唠叨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就说者而言
有助于缓解精神上的压力,满足表达的欲望。唠叨作为一种与他人交流或自我交流的过程,为大脑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脑部衰老。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说者的唠叨一直无法得到回应,甚至产生了被反感、被疏离的效果,唠叨者便会产生很多负面压力,增加焦虑感,无益于健康。
对听者来说
反复唠叨会在潜移默化中扭转听者的一些行为。如果唠叨的内容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或是及时调整生活方式、遵循医嘱等提醒,会使被唠叨者在无形中受益。
比如,来自母亲唠叨的健康管理效果有时甚至大于医生的影响。因为在一个家庭中,母亲的健康素养关系到全家的健康水平。
当生活中最关注细节的母亲能通过不厌其烦的唠叨,传递正确的健康信息时,就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改变生活方式,进而维护健康。
然而,过度唠叨也可能适得其反。
汤永隆说,被唠叨的人被反复地戳中痛点,无法摆脱又不能立刻改变现状。这种对自身能力的不停否定和对自由的约束,会让听者产生强烈的压抑感和不安全感,认为自己的感受和存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心里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抑郁。

唠叨里有爱和关怀,但若说过了劲儿,也会成为情感交流的绊脚石。有心理学家称,唠叨是夫妻关系出现裂痕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有些子女年纪轻轻就逃离父母搬出家去;有些上班族因为怕被催婚,春节不愿回家;更有一些人因为不想被唠叨,连问候的电话都鲜少打给爸妈。
被人唠叨时,应该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呢?
正面看待
一个人不会和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唠叨,被唠叨的人应以正面的心态对待出于好心或提醒的唠叨。
注重回应
情感上的回应是缓解唠叨、增进感情的好办法。不仅要听,还要应答,让对方感受到你们的心灵沟通。
明确告知
心平气和地告诉对方,已经知道了对方的需求和期望,并冷静地分析是否真的需要改变后,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分享给对方,用平和的方式阻止唠叨发生
爱与关怀
家庭关系若想和谐,需要长久的努力,平时就要给对方足够的关心和关注。日积月累后,常常唠叨的一方如感受到满满的爱,唠叨的情况也许会减少,达到良性循环。▲